❷复姓。汉代有司马迁。
出处:语词卷 • S • sī • 司
词条 | 司马 |
释义 | 司马 司马(sī mǎ) ❶官名。(1)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武帝时罢太尉置大司马,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2)汉代诸宫门有司马掌警卫,大将军营五部,部各置军司马一人。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亦有司马。魏晋至宋,司马均为军府之官,在将军之下,综理一府之事,参预军事计划。唐为郡的佐官,明清因称府同知为“司马”。 ❷复姓。汉代有司马迁。 出处:语词卷 • S • sī • 司 司马 官名。(1)掌管军政、军赋、马政的执政大臣。亦称“大司马”。相传商代已置,为天子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之一。西周为三公(司徒、司马、司空)之一。《周礼》列为六卿之一,为夏官。春秋、战国沿置,位列卿。西汉所置称大司马。(2)春秋晋国置,掌军中司法及诸侯之赋。大夫爵。(3)春秋、战国县都邑军政长官。战国铭刻有都司马、都大司马等名。(4)高级幕僚。两汉至南北朝诸公府、军府皆置,位仅次于长史,掌参赞军务、管理本府武职。后代或置,名目不一。明初罢。(5)领兵武职。春秋至秦、汉置为领兵官,或分左、右。(6)州郡佐官。两晋、南北朝州郡长官多置为幕僚,主军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州佐官治中为司马,协助刺史管理州事。唐代亦置。(7)王国、王府属官。两晋、南北朝、隋、唐、金、元皆置,品秩随王地位而定。(8)麴氏高昌国置,为吏部、祠部、仓部等八部次官。(9)明、清兵部尚书别称。兵部侍郎称少司马。(10)同知、通判别称。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司马 中国古代武官名。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是最高军事长官。汉武帝时罢太尉置大司马,掌握全部政务,边郡设置千人司马,专管兵事。魏、晋至宋,置司马为军府事务官,在将军之下,综理府中之事,参与军事谋划。明、清时别称兵部尚书为大司马,称府同知为司马。 出处:军事卷 • 中国历史上的军事著作 • 军队和武职名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