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宋辽金作家
词条 | 司马光 |
释义 |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二年(1039年)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同知谏院。英宗朝进龙图阁直学士,判吏部流内铨。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通志》战国迄秦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名《资治通鉴》。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新政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继续编撰《通鉴》,元丰七年(1084年)书成。哲宗即位,召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谥文正。《资治通鉴》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史料翔实,立意高远,为中国史学史上空前的巨著。其叙事畅达生动,对后世讲史演义亦颇有影响。又长于诗文。文章不重词采,以平实宏畅见称。诗亦质朴清新,时有佳作。遗著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宋辽金作家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朝进龙图阁直学士,判吏部流内铨。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宋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曾任翰林院学士、御史中丞、龙图阁直学士等职。从小喜爱史学,读史中发现许多问题,立志修史。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拜相,主持国政。数月间废新法,罢黜新党,为旧党首领。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资治通鉴》的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继承以史资治的传统,强调从历史发展过程中寻求治世良方,“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资治通鉴》卷六十九)。他从理论基础、制度保障和社会需要三个层面系统阐述其尊君思想。认为,天人理论是尊君的哲学基础,礼制是尊君的制度保障,而民不能自治则是君权具有先天合法性的社会基础。与尊君思想并行的是行爱民之政。认为爱民、顺民心是实现尊君的重要途径。君主治国应以“礼为纪纲”。世上不乏“绝伦之力,高世之智”,但却“受制一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纪纲”(同上书卷一)。礼的内容就是儒家所说的正名分,确立人们之间贵贱与亲疏的等级差别。强调社会治乱的根子在于是否有礼,礼作为人们行为的规范,君主要带头,臣民得遵守。著作另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家、政治思想家及学者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史学家、哲学家。字君实。夏县(今属山西)人。居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曾任翰林院学士、御史中丞。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拜相,主持国政。尽罢王安石新法,为旧党首领。曾奉钦命设局编纂《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崇奉西汉扬雄,对《法言》《太玄》钻研达三十余年。主张以人格化的“天”为宇宙的最高主宰,“天者万物之父也”。认识论上宣扬“遗物离人,精思超诣”的直觉,解释《大学》格物致知的“格”为“扞”、为“御”,认为只有扞御外物,才能“无所不照,无所不通”,“知至道”。认为最高智慧仅存于圣人“神心”之中。人性问题上持性善恶混说。另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