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医药科学卷 • 中国传统医学 • 基础理论 • 治则治法
词条 | 理气 |
释义 | 理气 理气 补气虚、行气滞、降气逆等治法。适用于气虚、气滞、气逆及气郁不舒等证。常用补气药如黄芪、党参等,行气药如木香、香附等,降气药如紫苏子、降香等。 出处:医药科学卷 • 中国传统医学 • 基础理论 • 治则治法 理气 指“理”和“气”的关系。“理”指事物的条理、准则或规律;“气”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先秦思想家对理和气都各有论述。宋以后,理气关系问题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张载首先把理气作为一对范畴提出:“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正蒙·太和》)认为宇宙的根本是气,气的千变万化有一定的法则(理)。朱熹提出“理在气先”和“理生气也”的说法,认为“理”是最根本的,“气”是从“理”所产生的。王守仁则认为“心”是最根本的。心一而已,“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王廷相、王夫之等继承张载的气的学说,肯定“气”是最根本的,并提出“理在气中”的命题,认定“气外无虚托孤立之理”,离开了“气”,“理”就不存在。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