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琐罗亚斯德教
释义
琐罗亚斯德教
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  旧译“祆教”、“火祆教”、“火教”、“波斯教”、“拜火教”等。波斯古代宗教。传为公元前6世纪由琐罗亚斯德创立。奉《波斯古经》为经典。认为世界有两种对立的本原在斗争:一种为善,化身系光明神阿胡拉·玛兹达;一种为恶,化身系黑暗神安格拉·腊曼纽。认为在善恶两端的斗争中,人有自由选择的意志,也有决定命运之权。相信人死后,灵魂须受末日审判,阿胡拉·玛兹达将根据其人在世言行或送上天堂或投入地狱。故要求人们从善避恶,弃暗投明。道德箴言为“善思、善言、善行”。认为火是光明和善的代表,是阿胡拉·玛兹达的象征,故以礼拜“圣火”为主要仪式。公元3—7世纪为萨桑王朝国教。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该教在本土渐衰。今在伊朗南部、印度孟买、巴基斯坦卡拉奇等地尚有少量信徒。6世纪南北朝时主要经中亚粟特人传入中国,因其礼拜圣火,故称“拜火教”;又因崇拜日、月等天体,亦称“祆教”(祆字,从示从天)。隋、唐时曾在洛阳、长安建祆祠,唐祠部设萨宝府官,主持祭祀。北宋末南宋初,在汴梁、镇江等地还有祆祠,民间也有拜火习俗。宋后渐湮没无闻。
出处:中国地理卷 • 古代中西交通 • 南北朝
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  旧译“祆教”、“火祆教”、“火教”、“波斯教”、“拜火教”等。古代伊朗(波斯)宗教。传为公元前6世纪由琐罗亚斯德创立。奉《波斯古经》为经典。认为世界有两种对立的本原在斗争:一种为善,化身系光明神阿胡拉·玛兹达;一种为恶,化身系黑暗神安格拉·曼纽。认为在善恶两端的斗争中,人有自由选择的意志,也有决定命运之权。相信人死后,灵魂须受末日审判,阿胡拉·玛兹达将根据其人在世言行,或送上天堂或投入地狱。故要求人们从善避恶,弃暗投明。道德箴言为“善思、善言、善行”。认为火是光明和善的代表,是阿胡拉·玛兹达的象征,故以礼拜“圣火”为主要仪式。前6世纪末被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Darius Ⅰ,约前522—前486年在位)奉为国教,公元3—7世纪为萨珊王朝国教。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该教在本土渐衰。今在伊朗南部、印度孟买、巴基斯坦卡拉奇等地尚有少量信徒。6世纪南北朝时主要经中亚粟特人传入中国,因其礼拜“圣火”,故称“拜火教”;又因崇拜日、月等天体,亦称“祆教”(祆字,从示从天)。隋唐时曾在洛阳、长安建祆祠,唐祠部设萨宝府官,主持祭祀。北宋末南宋初,在汴梁、镇江等地还有祆祠,民间也有拜火习俗。宋后渐湮没无闻。
出处:宗教卷 • 其他宗教 • 琐罗亚斯德教 • 教派、组织、机构
琐罗亚斯德教  古代流行于伊朗和中亚一带的宗教;今在伊朗部分地区和印度孟买尚有少数教徒。传为琐罗亚斯德所创,其教义保存于《波斯古经》中。认为世界有两种永恒对立和斗争的本原:一种是善,化身为光明神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希腊语作“奥尔穆兹德”〔Ormazd〕);另一种是恶,化身为黑暗神安赫腊·曼纽(Angra Mainyu,希腊语作“阿利曼”〔Ahriman〕)。火是善和光明的代表,故以礼拜“圣火”为主要仪式。为波斯帝国和萨桑波斯的国教;“麻葛”系该教祭司的称呼。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唐代曾建寺于长安(7世纪上半叶),名之为祆教、火教、火祆教、拜火教或波斯教。
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古代史 • 古代东方
琐罗亚斯德教  古代波斯及中亚等地的宗教。公元前6世纪由琐罗亚斯德(Zoroaster,约前628—前551)创建,以后传播到亚洲其他地区,3—7世纪被波斯萨珊王朝奉为国教。7世纪阿拉伯人统治波斯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而逐渐衰落,但在印度波斯移民帕西族中仍很盛行。该教奉《波斯古经》为根本经典。主张善恶二元说。提出灵魂不灭、善恶报应和末日审判等说教。对于摩尼教、犹太教、基督教、诺斯替教以及希腊罗马哲学中的一些流派都有影响。约在6世纪由中亚传入中国,称“祆教”“火祆教”“拜火教”等。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东方哲学 • 印度 巴基斯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6: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