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心理卷 • 普通心理学 • 基本概念
词条 | 认知失调 |
释义 | 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亦译“认知不协调”。因两种或多种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而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态度和认知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首先提出。他认为,若两种认知元素单独存在,一个认知元素将由其反面而产生它的正面,如从y产生出非x,x和y就是不协调的。失调程度可用公式表示为:不协调率=(不协调认知数目×认知项目的重要性)/(协调认知数目×认知项目的重要性)。费斯廷格进一步提出两大基本假设:(1) 失调倾向于产生减少失调的行为。此种情况下,减少失调的途径有三:改变行为,使主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改变态度,使主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增加新的(辩护性的)认知元素。(2) 当失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外,还可主动避开增加失调的情境和信息因素。 出处:心理卷 • 普通心理学 • 基本概念 认知失调 个体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出现内部不一致和冲突,而产生的不舒适的紧张状态的现象。经历较长期的失衡会造成破坏性的后果,如感受到压力、挫折和焦虑。因而个体会寻求改变其中的某一要素——或者态度,或者行为,以达到内心的平衡。被广泛用于解释个体态度随行为而改变的现象。 出处:管理学卷 • 组织行为学 • 个体心理特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