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汉代应荐举、科举的人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义的策问叫“对策”。后代也有用这种方法取士的。乡会试末场也都策问经史政事。《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百余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
出处:语词卷 • D • duì • 对
词条 | 对策 |
释义 | 对策 对策(duì cè) ❶对付的策略或办法。如:商量对策。 ❷汉代应荐举、科举的人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义的策问叫“对策”。后代也有用这种方法取士的。乡会试末场也都策问经史政事。《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百余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 出处:语词卷 • D • duì • 对 对策 亦称“试策”。即策问应对。古代考试方法和文体之一。始于汉代。察举试士,书简策以问,应试者因所问意旨,陈述对时政、经义、历史等问题的见解与应对方案。以应对优劣定高下等第,区别授官。晁错(前200—前154)、董仲舒等人皆有著名对策传世。亦为科举考试的重要方法与形式,唐宋时发展出策论。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选举与科举 对策 亦称“策试”。古代选拔官吏的考试方法。始于汉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即由皇帝提出一些有关政治、经义方面的问题,由被荐举的士人回答。后科举考试也袭用此法,如宋以后的殿试,即考策问一道,由应试者当场笔答。这类策试一般在殿廷举行,故俗称“金殿对策”。 出处:中国古代史 • 科举制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