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H • hǔ • 许
词条 | 许 |
释义 | 许 许〔許〕(hǔ) 见“许许”、“邪许”。 另见xǔ。 出处:语词卷 • H • hǔ • 许 许〔許〕(xǔ) ❶许可;应许。如:准许;特许;许诺。《左传·闵公二年》:“及密,使公子鱼请,不许。”《史记·刺客列传》:“老母在,政(聂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❷赞许;心服。杜甫《戏赠阌乡秦少翁短歌》:“同心不减骨肉亲,每语见许文章伯。”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二折:“你若是得胜还营,你将我来自然许。” ❸认可;相信。《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❹期望。《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朱熹注:“许犹期也。”陆游《书愤》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❺处所。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❻这样;如此。杜荀鹤《自江西归九华》诗:“许大乾坤吟未了,挥鞭回首出陵阳。”苏轼《答文与可》诗:“世间那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❼约计的数量。如:少许;几许。《后汉书·皇甫嵩传》:“赴河死者五万许人。”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❽许配。《红楼梦》第六十四回:“把我二姨儿许给皇粮庄头张家,指腹为婚。” ❾作语助。古乐府《读曲歌》:“奈何许,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 ❿古国名。亦作█。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姜姓。开国君主文叔。在今河南许昌东。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前576年迁叶(今河南叶县西南),前533年迁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前529年复迁叶,前524年迁白羽(今河南西峡),前506年迁容城(今河南鲁山东南)。战国初期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 ⓫姓。 另见hǔ。 出处:语词卷 • X • xǔ • 许 许 亦作“鄦”。古国名。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姜姓。开国君主文叔。在今河南许昌东。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公元前576年迁叶(今河南叶县西南),前533年迁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前529年复迁叶,前524年迁白羽(今河南西峡),前506年迁容城(今河南鲁山东南)。战国初期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古部落、古国、朝代 许 亦称“释比”。羌语音译。汉称“端公”。羌族男性巫师。旧时主要从事祭山、还愿、除秽、驱鬼及占卜,招魂消灾、敬神祝福、婚丧命名等亦由其主持,会巫术,兼行医;均有一定收入。能背诵口传经文,经分上中下三坛,分别主神、人、鬼事,并有猴皮帽、羊皮鼓、算簿、法印、铃、杖、锣等法器。多师徒相传,也有父子传承,一般不脱离生产,当时社会地位较高。 出处:宗教卷 • 中国民间信仰 • 少数民族民间信仰 • 称谓、教职 许 亦称“释比”。羌语音译,汉称“端公”。羌族男性巫师。旧时主要从事祭山、还愿、除秽、驱鬼及占卜,招魂消灾、敬神祝福、婚丧命名等亦由其主持,会巫术,兼行医;均有一定收入。能背诵口传经文,经分上中下三坛,分别主神、人、鬼事,并有猴皮帽、羊皮鼓、算簿、法印、铃、杖、锣等法器。多师徒相传,也有父子传承,一般不脱离生产,当时社会地位较高。 出处:民族卷 • 中国民族 • 西南地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