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论著、刊物
词条 | 论衡 |
释义 | 论衡 论衡 书名。东汉王充著。30卷,85篇,今本缺《招致》一篇。撰写历时30多年。其书东汉时不传,三国魏王朗得之,始为传播。自称“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作《论衡》之书”(《自纪》)。又称:“《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对作》)全书充满批判精神,以“疾虚妄”而“立验证”为追求。发挥古代哲学中“元气自然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提出“天道自然”观点,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人也禀气而生,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鬼神是人“存想”的产物;人的“精神依倚形体”,形体不存,精神即灭。提出“知物由学”,“须任耳目以定情实”,进而要求“不徒耳目,必开心意”(《薄葬》)。由此批判了“天人感应”说与谶纬迷信。检验先秦以来人性学说,提出“禀气为性”说,禀气有厚薄而人性有善恶,但人的道德取决于“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率性》)。批判儒家,撰写《问孔》、《刺孟》,认为“造难孔子,何伤于义?”“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向被正统观念视为异端。至清始有俞樾、孙贻让依宋、明刻本校勘。近有黄晖《论衡校释》、刘盼遂《论衡集解》。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论著、刊物 论衡 东汉王充著。撰写历时三十多年。共30卷85篇。在心理学方面主要贡献在于提出“形存神存,形朽神亡”的形神观;在心物观方面提出“如无闻见,则无所状”的反映论;在感知心理思想方面,论述了感知的规律和太阳错觉;在情感心理思想论及情感的两极性和感染性,主张礼情相应;在知识的获得方面既反对先知说,也反对生知说,并提出智能相对独立的主张;在性习心理方面主张性有善有恶论。该书代表汉代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最高水平,对其后的学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著作、刊物、机构 论衡 东汉王充著。始作于永平二年(59年),历时三十年完成。全书共三十卷,八十五篇(现缺《招致》一篇)。从自然主义的唯物论出发论述社会历史的发展,认为万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一种“自然”、“无为”的过程,不是神意的安排。反对“君权神授”说和倒退论,认为“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不在教。贤不贤之君,明不明之政,无能损益”(《论衡·治期》)。而自古而来的“一治一乱”同样是自然的现象,不是取决于“上天”或人的意志。主张人为,提倡进化。曾被统治阶级斥为“异端邪说”。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著作 论衡 东汉王充著。三十卷,八十五篇,现缺《招致》一篇。撰写历时三十多年。自称“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作《论衡》之书”(《自纪》)。发挥古代哲学中“元气自然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还论述了人与自然,精神与肉体的关系;提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批判了“天人感应”说与谶纬迷信;提出“知物由学”,“须任耳目以定情实”;还批判了儒家的一些传统观点。曾被统治阶级斥为“异端邪说”。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著 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