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亦称“甜草”。豆科。多年生草本,主根甚长。植株被鳞片腺点。奇数羽状复叶。夏季开花,总状花序。花冠蝶形,紫色,荚果狭长椭圆形,弯曲成镰刀状或环状,有褐色腺状刺。生干燥草原及向阳山坡。产于中国东北、西北和华北;亦见于蒙古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另种光果甘草(G. glabra)亦称“洋甘草”,荚果不弯曲或稍弯曲,无腺状刺。原产地中海地区,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等地;亦见于中国新疆、青海、宁夏、陕西、甘肃。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两种的根状茎均入药,性平、味甘,功能缓中补虚、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等症;生用治咽痛、痈疽肿毒、小儿胎毒等症。据研究,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作用,可治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和消化性溃疡。亦应用于糖果、卷烟和医药工业。出处:生命科学卷 • 植物部分 • 被子植物 • 双子叶植物
甘草(
Glycyrrhizauralensis)
亦称“甜草”。豆科。多年生草本,主根甚长。奇数羽状复叶。夏季开花,蝶形花冠,紫色,总状花序。荚果狭长椭圆形,弯曲成镰刀状或环状,有褐色腺状刺。生干燥草原及向阳山坡。产于中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另种光果甘草(G.glabra),荚果不弯曲或稍弯曲,无腺状刺。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等国,亦见于中国新疆。两种植物的根茎均入药,性平、味甘,功能补虚缓急、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心气虚心动悸、肺虚咳嗽、脘腹四肢挛急作痛等症,生用治咽痛、痈疽肿毒、小儿胎毒等症。主要成分有甘草甜素、黄酮类化合物、多糖等,有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抗胃溃疡、抗炎、保肝等作用,并具有抗艾滋病病毒、疱疹病毒、抑菌、解毒等作用。出处:医药科学卷 • 中国传统医学 • 方 药 学 • 中草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