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犹名利。《晏子春秋·问上》:“倍(背)仁义而贪名实者,不能威当世而服天下者,此其道也已。”
❸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名与实的关系,通常指辞、概念(或名称)和实在的关系。战国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名实观,并涉及概念、判断、推理等问题的研究,长期存在着争论。
出处:语词卷 • M • mínɡ • 名
词条 | 名实 |
释义 | 名实 名实(mínɡ shí) ❶名声和事功。《孟子·告子下》:“先名实者,为人也。”朱熹集注:“名,声誉也;实,事功也。言以名实为先而为之者,是有志于救民也。” ❷犹名利。《晏子春秋·问上》:“倍(背)仁义而贪名实者,不能威当世而服天下者,此其道也已。” ❸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名与实的关系,通常指辞、概念(或名称)和实在的关系。战国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名实观,并涉及概念、判断、推理等问题的研究,长期存在着争论。 出处:语词卷 • M • mínɡ • 名 名实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认识论范畴。汉魏之际,逐渐演化为安邦定国、取才用人的政治思想,形成为以孝治为核心的名教,融名实与才性于一起的名理思潮和重实用的名法思潮。名,指名称、概念;实,指事实、实在。孔子提出“正名”。《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认为应该严格遵循既定的名分和规范行事,不得逾越。孔子想用辨正社会等级名分的方法,巩固等级制度。墨子主张“取实予名”,认为名是由实来决定的。庄子也提出:“名者实之宾也。”此后名实争论就形成了战国时期的名辩思潮。后期墨家、儒家荀子及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名实观。法家韩非等则注重核名实,为推行法治的基础,对实际政治颇有影响。名实思想触及到政治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和关系,如理论与实践,人治与法治,道德与才性,内圣与外王,礼刑与治乱等等,是中国传统政治学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和学说 名实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指辞、概念(或名称)和事实、实在的关系。孔子从政治上主张“正名”,想用辨正社会等级名分的方法,巩固等级制度,用事实去迁就概念(名称)。墨子则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墨子·贵义》)的命题,主张取实予名,认为能否“取”实,乃是否得其名的标志,承认概念是事实的反映。庄子也说:“名者实之宾也。”此后名实争论就形成了战国时期的名辩思潮。墨、名、儒、法各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名实观,后期墨家主张“以名举实”,公孙龙提出“夫名,实谓也”,荀子提出“制名以指实”“名闻而实喻”,并涉及概念、判断、推理等问题的研究,导致古代名学即逻辑学的建立。韩非等则要求“循名而责实”,注重综核名实,为推行法治的基础,对实际政治颇有影响。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