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言学卷 • 普通语言学
词条 | 名实论 |
释义 | 名实论 名实论 中国先秦时代诸子关于事物名称和客观事物本身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墨子·经说上》:“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又《经说下》:“有之实也,而后谓之;无之实也,则无谓也。”墨家主张,所用来称呼的,是名称;所称呼的,是事物;先有事物,然后可以称说;没有事物,也就没有称说。认为名属于语言范畴,实属于客观存在,实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并且主张名和实要一致。《尹文子·大道上》:“名者,名形者也;形者,应名者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则形之与名居然别矣。”名家主张,名称为事物命名,事物与名称相应;但事物的存在不是为了辨正名称,名称的存在也不是为了辨正事物,两者是有区别的。认为形不依赖于名而存在,名也不能改变客观存在的形。《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主张,名称没有什么本来的适宜性,而是人们约定了来命名的,约定而成为习惯就是适宜的;名称没有什么本来就联系的概念,而是人们约定了用某一名称来命名某一概念,约定而成为习惯就是某一概念的名称。荀子阐明了名称与它所表示的事物之间的约定俗成原则。 出处:语言学卷 • 普通语言学 名实论 中国古代关于名称、概念与实在、事实关系的观点。孔子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主张以名证实。墨子认为事实是概念的内容,概念是事实的反映。庄子认为“名者,实之宾”,主张名从属于实,是实的派生物。此后名实关系的争论成为战国时的名辨思潮。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理论、术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