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名声和教化。《管子·山至数》:“昔者周人有天下,诸侯宾服,名教通于天下。”
出处:语词卷 • M • mínɡ • 名
词条 | 名教 |
释义 | 名教 名教(mínɡ jiào) ❶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世说新语·德行》:“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晋书·乐广传》:“是时王澄、胡毋辅之等,亦皆任放为达,或至裸体者。广闻而笑曰:‘名教内自有乐场,何必乃尔!’” ❷名声和教化。《管子·山至数》:“昔者周人有天下,诸侯宾服,名教通于天下。” 出处:语词卷 • M • mínɡ • 名 名教 儒教进行教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内容是:确定人的名分,即确定人在等级尊卑的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然后根据各人的名分,确定各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比如为臣的必须尽忠,为子的必须尽孝。如果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别人就可以根据他的名分来责备他、教育他,要求他实行某些相应的道德规范。董仲舒认为,正确的名,是“取自天地”,是圣人根据天意制订的,“名,则圣人所发天意”(《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确定名分,人们各按自己的名分行事,社会就安定,也是顺从天意,服从天理的行为。 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教 理 名教 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世说新语·德行》:“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以之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是“三纲”“五常”。魏晋时把“名教”与“自然”相对。 出处:哲学卷 • 伦 理 学 • 中国伦理思想史 名教 亦称“礼教”。以封建等级名分为主要内容的礼义教化的总称。渊源于孔子的“正名”。西汉董仲舒视“正名”为治国的根本,“治国之端在正名”(《春秋繁露·玉英》)。不同身份的人在社会上应如何动作,都是由他的“名”所规定好的。如“受命之君”,“故号为天子者”;“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礼义”;“士者,事也。民者,瞑也。”(《春秋繁露·玉英》)名教是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要求、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用以进行教化,称为“以名为教”。其主要内容为“三纲五常”,被称为“平章天下”(袁宏《后汉纪》)的神器。白虎观会议后,名教盛行。东汉末年,名教陷入困境。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论辩。近代谭嗣同认为,“俗学陋行,动言名教,敬若天命而不敢谕,畏若国宪而不敢议”(《仁学》)。提出要冲决名教之“网罗”。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和学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