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经济卷 • 产业经济学 • 工业经济
词条 | 后工业社会 |
释义 | 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亦称“信息社会”。服务业逐步超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贝尔(Daniel Bell,1919—2011)提出,在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他将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发展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并认为科学知识在后工业社会中处于中心地位,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 出处:经济卷 • 产业经济学 • 工业经济 后工业社会 西方学者所认为的继工业社会之后的一种社会形态。主要代表有美国贝尔(Daniel Bell, 1919—2011)、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1928— )等。认为这一社会的特点是大多数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就业人员中比重迅速增长;技术的重大发展主要靠科学家进行理论探索,而不是靠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认为科学知识正在代替私有制而成为社会阶级结构形成的基础,“脑力工艺”的优秀人物正在代替资本家。这种理论割裂了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决定社会面貌的唯一的、直接的因素。但它对西方工业化社会弊病作了些较深刻的揭露。 出处:哲学卷 • 科学技术哲学 • 术语 学说 • 科学、技术与社会 后工业社会 又称“后工业化社会”。西方学者所认为的继工业社会之后的一种社会形态。美国社会学家贝尔(Daniel Bell,1919— )1959年首次使用该概念,1973年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作了全面阐述。认为,人类社会是由前工业社会(包括渔猎社会和农业社会)经过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的。贝尔的这一思想受到学者的普遍重视。后托夫勒(Alvin Toffler,1928— )所讲的“第三次浪潮社会”,实际上与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是指同一历史阶段。一般认为,后工业社会有五大特征:(1)经济上从制造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2)社会的领导层由企业主转变为科学研究人员;(3)理论知识成为社会核心,是社会革新和决策的根据;(4)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有节制的,技术评估占有重要地位;(5)制定各项政策需通过“智能技术”。在后工业社会里,“理论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已成为革新与变革的直接力量。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社 会 学 • 社会学分支 • 工业社会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