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后现代主义
释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指一系列反现代主义的态度或策略。最初源于艺术、建筑和文学批评领域,后来扩展到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等领域。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统一的学说。在哲学领域,后现代主义是由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基础主义(本质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关注多样、差异、冲突、权力、解构的学说构成的。在教育学领域,以多尔(William E. Doll,Jr.)、拉瑟(Patti Lather)、厄舍(Robin Usher)为代表。后现代主义通常反对有关教育的基础主义理解,反对统一的、抽象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反对线性的课程开发模式,反对教学的预设、灌输、模式化等。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原理 • 教育哲学
后现代主义  指反对强调主体性与反对把主观与客观对立的社会思潮。其代表人物大多持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哲学解释学和实用主义观点。后现代主义一词在19世纪上半叶的建筑风格争论中已经提出,其“现代”主要指17—18世纪时期。德国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明确提出主观客观统一的认识论,反对主体性。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反对在场的本体论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以个人主体为中心,提倡主客体二元论。强调不能追求一种固定的认识结构,而要专注于知识的局限、断裂和非稳定性。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在社会学理论上,出现了强调社会变化与发展的后现代社会学观点。20世纪下半叶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出更关心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思想特点。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社 会 学 • 社会学史 • 理论 术语
后现代主义  指反对强调主体性和反对把主观与客观对立的哲学与文艺思潮。其代表人物大多持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哲学解释学和实用主义观点。“后现代主义”一词在19世纪上半叶的建筑风格争论中已经提出,其“现代”主要指17—18世纪时期。德国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明确提出主观客观统一的认识论,也反对主体性。法国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反对在场的本体论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成为当时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后结构主义理论反对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哲学的“巨大体系”,认为主体与客体是有联系的,主体只是认识的一个单位。认识结构包含有对立与差异,由差异的变化而形成发展过程。在文艺理论与美学上,反对以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1799—1850)小说为代表的古典写作方式,主张作品中空间与时间的混同与变化,想象内容与现实情况的并存,认为文本结构不是固定的,具有空白与裂缝,读者可以凭想象而加以填补,阅读也是创作。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在社会理论上,出现强调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的观点;在政治思想上,出现反对上下级的管理模式,强调平面网络组织的管理形式的观点;在伦理学上,出现强调道德的多元化和道德与环境密切联系的观点;在宗教上,出现各种宗教应协调相处,应关心人们心理上的焦虑与绝望的观点。后现代主义思潮特别表现出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更关心于日常生活的思想特点。受此影响,美术界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也对传统的(包括原始的、古典的、现代的)美术观念提出了颠覆性的挑战,主张“泯灭艺术与非艺术、艺术品与非艺术品、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界限”,包括其本身也不再称为“美术”而称为“艺术”。
出处:美术卷 • 通用名词术语
后现代主义  指反对强调主体性与反对把主观与客观对立的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一词在19世纪上半叶的建筑风格争论中已经提出,其“现代”主要指17—18世纪时期。德国尼采反对传统的主体性。法国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反对在场的本体论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后结构主义理论反对黑格尔哲学那样的“巨大体系”,认为主体与客体是有联系的,主体只是认识的一个单位。认识结构包含有对立与差异,由差异的变化而形成发展过程。在文艺理论与美学上,反对古典写作方式,主张作品中空间与时间的混同与变化,想象内容与现实情况的并存,认为文本结构不是固定的,具有空白与裂缝,读者可以凭想象而加以填补,阅读也是创作。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在社会理论上,出现强调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的观点;在政治思想上,出现反对上下级的管理模式,强调平面网络组织的管理形式的观点;在伦理学上,出现强调道德的多元化和道德与环境密切联系的观点;在宗教上,出现各种宗教应协调相处,应关心人们心理上的焦虑与绝望的观点。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出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更关心于日常生活的思想特点。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流派 术语 •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从形式上讲,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而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表现。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蒂(Richard Rorty,1931—2007)、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利奥塔(Jean-François Lyotard,1924—1998)等。
出处:文化、新闻出版卷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思潮与运动
后现代主义  亦称“后现代派”。当代西方发端于20世纪后期的哲学、文艺思潮。其代表人物大多持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哲学解释学和实用主义观点,反对强调主体性或将主客观对立起来。德国哲学家尼采早就明确提出主观客观统一的认识论,反对主体性。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的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想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基础。在文学艺术创作上表现为反对宏大叙事、去中心、削平深度模式、大众化等倾向;反对以巴尔扎克小说为代表的古典写作方式,主张作品中空间与时间的混同与变化,想象内容与现实情况的并存;认为文本结构不是固定的,具有空白与裂缝,读者可以凭想象而加以填补,阅读也是创作等。
出处:外国文学卷 • 文学理论 • 文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  指反对强调主体性,反对把主观与客观对立的哲学和文艺思潮。其代表人物大多持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哲学解释学和实用主义观点。“后现代主义”一词在19世纪上半叶的建筑风格争论中已经提出,其“现代”主要指17—18世纪时期。德国尼采明确提出主观客观统一的认识论,也反对主体性。法国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反对在场的本体论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后结构主义理论反对黑格尔哲学那样的“巨大体系”,认为主体与客体是有联系的,主体只是认识的一个单位。认识结构包含有对立与差异,由差异的变化而形成发展过程。在文艺理论与美学上,反对以巴尔扎克小说为代表的古典写作方式,主张作品中空间与时间的混同与变化,想象内容与现实情况的并存,认为文本结构不是固定的,具有空白与裂缝,读者可以凭想象而加以填补,阅读也是创作。后现代主义思潮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阶段。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在社会理论上,出现强调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的观点;在政治思想上,出现反对上下级的管理模式,强调平面网络组织的管理形式的观点;在伦理学上,出现强调道德的多元化和道德与环境密切联系的观点;在宗教上,出现各种宗教应协调相处,应关心人们心理上的焦虑与绝望的观点。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出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更关心于日常生活的思想特点。在文学等领域表现为反对宏大叙事、去中心、削平深度模式、大众化等倾向。
出处:中国文学卷 • 文艺理论 • 文学的发展过程
后现代主义  指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理论。20世纪80年代兴起。主要代表是美国的阿什利。提倡以多元化、多角度、多视野的国际关系理论解释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生活,呼吁在深刻反省的基础上重建冷战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关注权力和知识的关系,试图揭示权力政治背后的文本相互作用,认为权力政治现实始终是由文本和一定的再现方式所构成的,所谓的国际政治都是被书写出来的,带有书写者本身的浓厚主观色彩。因此主张用各种文本战略去揭示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是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严峻挑战。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国际政治 • 国际政治理论及学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