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社 会 学 • 社会学史 • 理论 术语
词条 | 后结构主义 |
释义 |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由结构主义发展而来的现代西方思想文化思潮。主要代表是法国学者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和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以为结构没有中心,也不固定,而由一系列的差别构成。由于差别的变化,结构也就发生变化,因而结构有不稳定性和开放性。巴特以这种理论讨论文学文本的结构,认为在作者文本结构之外,还有读者与评论者读后形成的结构,二者并不相同。德里达认为结构不仅有空间的差别,还有时间的差别,这种结构是变化不已的。后结构主义否认结构主义所主张的固定结构,因而亦称“解构主义”。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社 会 学 • 社会学史 • 理论 术语 后结构主义 源于由结构主义发展而来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流行于20世纪下半叶。主要代表是法国巴特和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以为结构没有中心,也不固定,而由一系列的差别构成。由于差别的变化,结构也就发生变化,因而结构有不稳定性和开放性。巴特以这种理论讨论文学文本的结构,认为在作者文本结构之外,还有读者与评论者读后形成的结构,二者并不相同。德里达提出“缓别”概念,表示结构不仅有空间的差别,还有时间的差别,这种结构是变化不已的。后结构主义否认结构主义所主张的固定结构,因而亦称“解构主义”。美术界的后现代艺术思潮受此影响,以“解构传统”为宗旨,倡导“泯灭艺术与非艺术,艺术品与非艺术品,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界限”,对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包括雕塑、绘画等概念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并出现了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概念艺术等新的探索。 出处:美术卷 • 通用名词术语 后结构主义 由结构主义发展而来的现代西方哲学学说与流派。主要代表是法国罗兰·巴特和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认为结构没有中心,也不固定,而由一系列的差别构成。由于差别的变化,结构也就发生变化,因而结构有不稳定性和开放性。罗兰·巴特以该理论讨论文学文本的结构,认为在作者文本结构之外,还有读者与评者读后形成的结构,二者并不相同。德里达提出“缓别”概念,表示结构不仅有空间的差别,还有时间的差别,这种结构是变化不已的。后结构主义否认结构主义所主张的固定结构,因而亦称“解构主义”。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流派 术语 • 结构主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