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L • lì • 吏
词条 | 吏部 |
释义 | 吏部 吏部(lì bù) 官署名。魏晋以后有吏部。隋唐列为六部之首,掌全国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长官为吏部尚书。历代相沿,清末并其职掌于内阁。 出处:语词卷 • L • lì • 吏 吏部 官署名。(1)东汉尚书台始置,称吏曹或吏部曹。后改名选部。三国魏改吏部,掌文职官员任免考选,兼典法制,隶尚书台(省),以尚书为长官。两晋沿置,兼掌武官选举。南朝为尚书省六曹之省。隋代始为尚书省六部之一。领吏部(选部)、司封(主爵)、司勋、考功等司,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唐、五代沿之。中唐以后,尚书省吏部铨权渐轻。宋初职任亦轻,元丰改制后,始掌全国文武官吏铨选、爵勋、考课之政令。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改审官院为尚书左右选,改流内铨、三班院为侍郎左右选,各置郎中、员外郎,分掌铨选之政。领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各置郎中、员外郎。辽、金亦置。元代改隶中书省,掌文官铨选。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直接隶属皇帝,分掌全部文官铨选考课、爵勋政令。除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由廷推或奉特旨外,内外百官皆由吏部会同其他高级官员推选或自行推选。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领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清沿置,嘉庆六年(1801年)定制以大学士领部务,置满、汉尚书各一人,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遂废。(2)魏、晋、南北朝尚书省郎曹之一,置郎或郎中,隶吏部尚书,协掌铨选。唐代为吏部头司吏部司简称。五代、宋亦置。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吏部 官署名。掌人事铨选,官员任免、考核、封赏及奖惩等。东汉改尚书常侍曹为吏曹,又改为选部,魏晋后称吏部,隋唐沿之,列为六部之首,掌全国官吏任免、考课、奖惩、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正三品,下设四司。宋元后历代相沿。清末并其职掌于内阁。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制度 • 中国政治制度 • 古 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