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选举与科举
词条 | 词科 |
释义 | 词科 词科 宋代为选拔起草诏诰人才而设的考试科目。包括宏词、词学兼茂、博学宏词、词学诸科。宋神宗二年(1069年)罢诗赋而重经义、策论,哲宗时遂以考生学识褊狭、不擅作文、草诏乏人,绍圣元年(1094年)设宏词科,每岁开科,准进士出身与国子监上舍释褐者应试,考章表、诫谕、露布、檄书、赋、颂、箴、铭、序、记(后去赋),用四六体,取人甚苛。大观四年(1110年)以格法未详尽,改立词学兼茂科,文字与学识并重,去檄书,改试制诰。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改立为博学宏词科,再提高考试规格,考试制、诰、诏、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12种文体,并要求应试者先投交所业每体文字各两篇,由学士院审核合格方可与考;考试合格者分上、中、下三等,有出身者分别转官、减磨勘,无出身者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每科所取不得过五人,选人甚严然成名者亦众。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以博学宏词考试严苛,另立词学科,止试文词,不责记闻,未几而废。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选举与科举 词科 宋代科举考试科目中宏词科、词学兼茂科、博学宏词科、词学科等四科通称。绍圣元年(1094年)为选拔起草诏诰的人才,特设宏词科,许进士登科者赴礼部投状乞试,依试进士法,差官考试章表、戒谕、露布、檄书等九种文体,录取名额一般为三至五人,分上、中两等推恩。大观四年(1110年),改为词学兼茂科(亦称“词学”),加试制、诰,不试檄书。宣和三年(1121年),定三岁一试,后相沿不改。绍兴三年(1133年),改称博学宏词科,考制、诰、诏、表等十二种文体,合格者分为上、中、下三等,推恩比旧制亦加优异。嘉熙三年(1239年),改称词学科,每年一试,只试文词,不责记闻,考试较易,待遇也相应降低。有宋一代,词科共取士约一百一十人。又,清代又作为博学鸿词科之俗称。 出处:中国古代史 • 科举制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