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天文学地球科学卷 • 天 文 学 • 行星、小行星、卫星
词条 | 提丢斯-波得定则 | |||||||||||||||||||||||||||||||||||||||||||||||||||||||
释义 | 提丢斯-波得定则 提丢斯-波得定则 亦称“波得-提丢斯定则”,简称“波得定则”。表示各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的一种经验规则。1766年由德国天文学家提丢斯(Johann Daniel Titius, 1729—1796)提出,1772年经柏林天文台台长波得(Johann Elert Bode, 1747—1826)改进并公布,故名。是在0.4基数上各加0.0,0.3,0.6,1.2,…即得各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单位是天文单位(见下表)。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天王星,恰好处在定则预言轨道上(19.2),给它以有力支持。嗣后,许多小行星据此而发现。但海王星与冥王星的距离与按此定则推得的数值相差很大。定则能否适用更广阔太阳系空间和更大天体系统,甚至微观世界,还需深入研究。 出处:天文学地球科学卷 • 天 文 学 • 行星、小行星、卫星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