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搜查。《红楼梦》第七十四回:“只得自己先出来打开了箱子并匣子,任其搜检一番。”
出处:语词卷 • S • sōu • 搜
词条 | 搜检 |
释义 | 搜检 搜检(sōu jiǎn) ❶翻检。《北史·封伟伯传》:“伟伯乃搜检经、纬,上《明堂图说》六卷。” ❷搜查。《红楼梦》第七十四回:“只得自己先出来打开了箱子并匣子,任其搜检一番。” 出处:语词卷 • S • sōu • 搜 搜检 科举考试中防止舞弊举措之一。即为防止挟带,在点名入考场时对考生搜身。始行于唐代。《通典·选举三》记载:“阅试之日,皆严设兵卫,荐棘围之,搜索衣服,讥诃出入,以防假滥焉。”《唐摭言》卷一四《主司失意》云:搜索之甚,“至于巾屦,靡有不至。”金朝甚至令考生解发袒衣,索及耳鼻,或使之沐浴更衣。清代则有考生须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笔管镂空,砚台不许过厚等规定。如有怀挟片纸只字者,先于考场前枷号一个月示众,然后问罪发落。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选举与科举 搜检 ❶科举考试中防止科场舞弊的措施。即检查考生随身携带物品,以防夹带书籍及事先做好的文章进入考场。唐不禁挟书。五代后唐长兴年间始定,搜出文书者不予录取。宋代规定,士子进入考场要由监门官进行检查。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行沐浴更衣之法。泰和元年(1201年)定搜检之法,每四举人差一人,复以官一人弹压。元代规举,举人入院前,要先行搜检,其物应入者,皆拆封点检,然后才准入院,凡怀挟文字者即抉出。明嘉靖前只行于乡试,嘉靖末始行于会试,增御史二人掌管。违反者,先于礼部前枷示一月,再送法司定罪。清代立法最严,对于衣服、鞋袜、砚台、笔管、蜡台都有具体规定。入场时分两道检查,以搜役二人搜检一人。会试另设搜检王大臣督办,并派门千总四人为搜检官。嘉、道以后,搜检渐从宽弛;同、光间已成循行故事。 ❷搜检官简称。 出处:中国古代史 • 科举制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