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犹“之”。《左传·文公元年》:“能事诸乎?”
❸犹“于”。《礼记·祭义》:“孝弟发诸朝廷,行乎道路。”
❹“之于”的合音。如:付诸实施;诉诸武力。《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
❺“之乎”的合音。《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❻作语助。《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论语·学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❼古邑名。春秋鲁邑。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春秋·庄公二十九年》“城诸及防”,即此。
❽姓。
出处:语词卷 • Z • zhū • 诸
词条 | 诸 |
释义 | 诸 诸〔諸〕(zhū) ❶众;凡。如:诸位;诸如此类;诸子百家。《孟子·梁惠王下》:“诸大夫皆曰贤。” ❷犹“之”。《左传·文公元年》:“能事诸乎?” ❸犹“于”。《礼记·祭义》:“孝弟发诸朝廷,行乎道路。” ❹“之于”的合音。如:付诸实施;诉诸武力。《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 ❺“之乎”的合音。《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❻作语助。《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论语·学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❼古邑名。春秋鲁邑。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春秋·庄公二十九年》“城诸及防”,即此。 ❽姓。 出处:语词卷 • Z • zhū • 诸 诸 古邑名。春秋鲁邑。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春秋》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65年):“城诸及防。”即此。 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地 名 • 邑聚、市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