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周公
释义
周公
周公  儒教中的圣人。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子,武王弟。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其摄政。曾出师东征,平定管、蔡、武庚之乱和东夷反叛,继营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大行分封诸侯,使周成为幅员广大、强盛的王朝。制订一系列礼仪制度,成为后世儒教各种礼制、礼仪的出发点。还提出“敬德保民”思想,成为儒教主张“尽人事”的理论先驱。孔子自称“述而不作”,所述主要是周公思想。儒经《周礼》及《尚书》中的许多篇章,被认为是周公所作。唐以前周公被儒教尊为先圣,与孔子并称“周孔”,在学校中享受祭祀。唐代取消周公先圣地位,从祀历代帝王庙。清代又专祀周公,称“元圣周公”。
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人 物
周公  西周重要政治人物。姬姓,名旦,亦称“叔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助武王灭商。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其摄政。管叔、蔡叔、霍叔联合纣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出师东征平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市)为东都。又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重视君王和贵胄教育,据《大戴礼记·保傅》:与召公、太公分为太傅、太保、太师。告诫成王“敬德保民”,“兹迪彝教”,无“耽乐”,“无逸”。开德教先河。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周公  西周初政治家。姬姓,名旦,亦称“叔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其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西 周
周公  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子,武王弟。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其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保民”、“慎罚”。认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唯命不于常”(《尚书·康诰》),天选择有德者为王,无德者失天下。要重视民众的疾苦,体察民情,才能保持对民众的统治。强调用刑不能任意而行,要谨慎使用。“敬德保民”、“礼治天下”是周公倡导的核心政治思想,也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一大渊源。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家、政治思想家及学者
周公  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子,武王弟。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其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影响甚大。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出处:法学卷 • 中国法律史 • 人物著作
周公  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子,武王弟。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其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