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原理 • 课程论
词条 | 课程演进 |
释义 | 课程演进 课程演进(curriculum evolution) 课程产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与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教育思想、学生需要等有密切的联系。中国古代课程随学校的产生而出现。礼、乐、射、御、书、数是商、西周时期学校设置的主要课程。春秋战国时期,课程内容扩大,墨家学派开始传授几何学、力学、光学等科学知识。秦王朝则“以法为教”。自汉至清的学校课程均以儒家经学为核心,课程结构、门类逐渐多样化。自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后,中国近代学校课程初步形成完整体系,并开设了历史、地理、理科、体操等必修科以及手工、图画等“随意科”。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推行“党化教育”,开设“党义”、“党童子军”,取消中学选修课程。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于1952年颁发《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其后作五次修订。1950—1986年,国家先后12次颁发中学课程计划。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委公布的《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一改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除规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外,又增加了活动课程,使课程范围拓宽、门类丰富。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西方,课程源于古希腊。“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古希腊、罗马学校设立的一般文化课程。中世纪教会学校的课程是神学和“七艺”,以神学为核心。文艺复兴时期,德育、体育受到重视。智育方面,以古典语文、文学等人文学科为中心。16世纪以后,自然科学的地位逐步提高。17—18世纪,学校课程增设代数学、三角学、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等。19世纪的学校课程又引进了一些新的人文学科,如现代本族语、现代外国语、公民、历史、地理。此外还出现了劳作课程。体育、艺术课程已受到普遍重视。进入20 世纪,科学的发展导致课程的进一步分化和综合,出现了与学科课程相对的活动课程、核心课程、广域课程。21世纪的课程发展主要趋势是多样化、乡土化、个性化、国际化。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原理 • 课程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