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恩 来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思想、传略和著作介绍 • 人 物
词条 | 周恩来 |
释义 | 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于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1919年春回国。五四运动中,在天津组织觉悟社。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参与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秋回国,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军事部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主持建立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1925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参与领导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冬到上海。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后参加主持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的工作。同年8月以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身份领导南昌起义,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重要贡献。1928年夏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作组织问题报告和军事报告。会后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军事部部长。在中共六大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共中央工作的实际主持者。1931年12月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后任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指挥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取得重大胜利。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继续担任军委副主席,是全权指挥军事的三人团成员,参与领导和指挥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作为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和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实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南方局书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率中共中央代表团长期驻在国民政府所在地武汉和重庆,领导党的工作和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关于统一战线的发言,在七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和毛泽东等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先后在重庆和南京继续进行谈判。1946年11月为抗议国民党政府撕毁政协决议,单方面召开国民大会而从南京返回延安。1947年3月国民党军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周恩来同毛泽东一起转战陕北,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1948年9月起在西柏坡协助毛泽东部署和指挥了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战略大决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长,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是中共第八、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与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外交等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特别关注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建设和直接关系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防治水患兴修水利,为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相继研制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指导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和文化教育工作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1954年首倡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1955年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万隆召开的第一次亚非会议,高举反帝旗帜,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原则,为会议的成功召开作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文革”所造成的损失、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对推进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打开新的外交格局,作出了卓越贡献。1975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重申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编入《周恩来选集》。 周 恩 来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思想、传略和著作介绍 • 人 物 周恩来(1898—1976) 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到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五四”运动中,为天津学生界领导人,参与组织觉悟社。1920年11月到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参与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为中共旅欧组织领导人。1924年秋回国,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军事部部长,是中国共产党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政治部主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主持建立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1926年冬起,先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上海区委军委书记,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联合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委员、特别军委书记。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5月任中共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事部部长,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后任临时中央常委。大革命失败后,受中共中央委托,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南昌起义。1928年6—7月间,出席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随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中央军委书记。曾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1年底到中央苏区,先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同朱德一起指挥红一方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组织指挥中央红军主力进行长征。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对确立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12月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的会议,参与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赴西安,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南方局书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率中共代表团长期在国民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领导党的工作和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任中共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并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为制止内战,和毛泽东等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达成“双十协定”。后率中共代表团继续在重庆、南京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停止军事冲突的协议,并代表中共方面参加执行停战协定的军事3人小组,力争国内和平。1947年3月起,同毛泽东一起转战陕北等地,领导全国解放战争。同年8月兼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部署指挥辽沈、淮海、平津、渡江等战役和向东南、中南、西南、西北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担任政府总理,直至逝世。这期间,曾兼任外交部部长,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是中共第八、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与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外交等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参与领导人民解放军由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战略转变,主持研制、试验导弹和核武器的中央专门委员会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阴谋活动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文革”所造成的损失,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保持军队稳定,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重申在中国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目标。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编为《周恩来选集》、《周恩来军事文选》。 出处:军事卷 • 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和军事人物 周恩来(1898—1976)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1919年春回国。五四运动中在天津组织觉悟社。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参与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秋回国,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军事部部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5年9月参与领导国民革命军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后参加主持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的工作。同年8月以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身份领导南昌起义,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重要贡献。1928年夏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作组织问题报告和军事报告。会后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军事部部长。在中共六大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中共中央工作的实际主持者。1931年12月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指挥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是全权指挥军事的三人小组成员,参与领导和指挥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作为中共全权代表和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使团结抗日局面由此形成。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南方局书记,同时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率中共代表团驻武汉、重庆,领导党的工作和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作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发言。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和毛泽东等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后率中共代表团继续同国民党谈判。1947年3月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同毛泽东一起转战陕北,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代理军委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府总理兼首任外交部部长,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等职。是中共第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十届中央副主席。长期担负党和国家繁重的日常工作,参与内政外交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包括:1949—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1953—1957年以156个大型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1956年制定科学发展规划;1961—1965年为扭转经济困难局面而进行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1964年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以及外交工作、统战工作、知识分子工作、文化工作、体育工作、水利建设、军队建设特别是“两弹一星”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等。“文化大革命”中身处困境,忍辱负重,苦撑危局,仍勉力维系国民经济的运行,保护大批领导干部和民主人士,恢复和落实党的正确的政策,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其间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推进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作出了卓越贡献。毕生多次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仍无怨无悔为党和人民奋斗不息。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编入《周恩来选集》、《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 周 恩 来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现代史 • 人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