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N • nínɡ • 攘
词条 | 攘 |
释义 | 攘 攘(nínɡ) 见“抢攘”。 出处:语词卷 • N • nínɡ • 攘 攘(ránɡ) 通“禳”。求神消灾除病。《礼记·月令》:“〔季春之月〕九门磔攘。”意谓宰割牲畜以祀神,驱逐疫疠于国门之外。《吕氏春秋·季春》作“磔禳”。 另见rǎnɡ,rànɡ。 出处:语词卷 • R • ránɡ • 攘 攘(rǎnɡ) ❶排除;排斥。《楚辞·七谏·沉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离谤而见攘。”离,通“罹”,遭受。 ❷侵夺;侵犯。《庄子·渔父》:“诸侯暴乱,擅相攘伐。” ❸偷盗;窃取。《书·微子》“乃攘窃神祇之牺牷牲”孔颖达疏:“攘是窃类。”《穀梁传·成公五年》:“孔子闻之曰:‘伯尊其无绩乎?攘善也。’”范宁注:“攘,盗也。”参见“攘羊”、“攘羭”。 ❹捋。曹植《美女篇》:“攘袖见素手。”参见“攘臂”。 ❺容忍;忍受。《离骚》:“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❻乱。《淮南子·兵略训》:“故至于攘天下。”参见“扰攘”。 另见ránɡ,rànɡ。 出处:语词卷 • R • rǎnɡ • 攘 攘(rànɡ) 古“让(讓)”字。《汉书·礼乐志》:“隆雅颂之声,盛揖攘之容。”颜师古注:“攘,古让字。” 另见ránɡ,rǎnɡ。 出处:语词卷 • R • rànɡ • 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