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品 品( pǐn) ❶标准。《汉书·酷吏传》:“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弗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颜师古注:“品,率也,以人数多寡为率也。” ❷物品。如:商品;成品。 ❸品种。《书·禹贡》:“厥贡惟金三品。” ❹品质。如:人品;品德。 ❺等级。如:上品;中品。《汉书·匈奴传上》:“给缯絮食物有品。” ❻品评;区分。如:品茶;品花。《国语·郑语》:“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 ❼旧时官吏的等级。如:七品;品级。 ❽众。《易·乾》:“品物流形。” ❾法式;礼仪。《汉书·梅福传》:“叔孙通遁秦归汉,制作仪品。” ❿指吹弄乐器。如:品箫;品竹弹丝。 ⓫琵琶、月琴等拨弦乐器面板上凸起的一排小横条,用以确定音位,便于按弦奏音,通常用竹或骨制成。曼陀林等拨弦乐器的品设在指板上,常为金属质。亦有以丝弦缠琴颈为品者,如热瓦甫等。又,琵琶颈部镶有四块或六块山形物,称“相”,其作用与品相同。古时品和相亦称“柱”。 ⓬姓。明代有品嵒。出处:语词卷 • P • pǐn • 品 品 ❶官员等级名。三国魏始设,将主要官职分为九等,自第一品至第九品,依其品享受禄秩和其他待遇。晋、南朝宋、齐沿用。梁武帝天监七年(公元508年)改为班制,陈初遵梁制,后复为品,诸号将军多未列入正式九品,另设拟品。北魏始每一级增设从品,自第一品至从九品,共十八个等级;太和十七年(493年)令三品以下每品内又分上、中、下三阶。北齐沿北魏制,另设流内比视官十三等。北周改为九命制,以命数多者为贵。隋代流内官分正、从九品及上、下阶共三十等;又有流内视品十四等。唐代流内官分正、从九品上、下共三十阶;又有视流内起居,五品至从九品,流外自勋品以至九品。宋初,以文武散官、勋、爵及寄禄官之品为官员品级,康定二年(1041年)散官、勋、爵不再系品,专以寄禄官品表示官员地位,元丰改制后有寄禄品、职事品,每品分正、从,无上、下,共九品十八阶;政和四年(1114年)以后,三衙高级军职也有品级。金代职事官设正、从九品十八阶;文武散官从一品至从九品各四十二阶,司天翰林官、太医官、内侍、教坊等自从四品而下立为十五阶。元代不分上、下,正、从九品十八阶,表示官署、官员等级;文散官自正一品至从八品四十二阶,武散官自正二品至从八品三十四阶,内侍散官自正二品至从八品十四阶,司天散官自从三品至从八品十四阶,教坊司散官亦自从三品至从八品十五阶,五品以上以制命宣授,六品以下中书署牒敕授。明代文官分正、从九品十八阶,武官分正、从六品十二阶;文散官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四十二阶,武散官自正一品至从六品三十阶。清代为正、从九品十八阶,满洲、汉军、汉人皆同。亦有品级不分正、从者,如翰林院庶吉士,部院七品小京官,八、九品笔帖式等,均以品食俸。世爵公、侯、伯,高于正一品,称超品。土官百长以下不列品。 ❷魏、晋、南北朝士族内部等级,亦称品仪或乡品。自第一品至第九品分九等,根据家世、品行等,由中正评定并掌其升降,其品级与起家官及以后所任官职有一定联系,被中正降品则官职亦随之而降。参见“九品中正”(418页)。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品 中国美学史用语。(1)指等第。原为人物品评用语,后影响及于文艺。如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分六品评论画家,梁钟嵘《诗品》分三品评论诗人。(2)指文艺家和作品的风格、个性、体貌。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描绘了诗歌的雄浑、高古等二十四种风格、意境。后人推广及于文、赋、词、绘画、音乐、园林等。其中都含有审美品味、品评的内蕴。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中国美学史 • 术语 学说 品 弦乐器上确定音高的装置。多见于琵琶、阮、吉他、琉特琴、维奥拉琴等颈箱型弦乐器上。用竹(琵琶)、骨(阮)、金属(吉他)等材料制,也有用丝弦或尼龙线缠在颈上作为品的(热瓦普)。出处:音乐舞蹈卷 • 音乐舞蹈 • 音乐 • 乐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