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W • wēi • 畏
词条 | 畏 |
释义 | 畏 畏(wēi) 通“威”。《书·皋陶谟》:“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孙星衍注疏:“畏,一作威,明威言赏罚。” 另见wèi。 出处:语词卷 • W • wēi • 畏 畏(wèi) ❶害怕;恐惧。如:畏怯;畏惧。《诗·大雅·烝民》:“不畏强御。” ❷吓唬。《汉书·广川惠王传》:“前杀昭平,反来畏我。” ❸敬服。《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礼记·曲礼上》:“贤者……畏而爱之。” ❹因畏惧而自杀。《礼记·檀弓上》:“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孙希旦集解:“畏,谓被胁迫而恐惧自裁者。” ❺通“隈”。弯曲处。《考工记·弓人》:“夫角之中,恒当弓之畏。” 另见wēi。 出处:语词卷 • W • wèi • 畏 畏 亦译“畏惧”“焦虑”。存在主义用语。指人的生存的基本结构及本真的生存方式。最初对畏的现象作出分析的是克尔恺郭尔。他认为,畏不同于害怕,畏是没有具体所畏的对象的,畏是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的精神状态。海德格尔在此基础上,将畏视作本体论意义上的人的生存状态,即人的在的方式之一。认为畏所体现的是,人对不知何故被抛到世上,在世中又无法确认对象,感到孤立无援而产生的一种芒然不知所措的心态。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流派 术语 • 存在主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