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校
词条 | 象山书院 |
释义 | 象山书院 象山书院 原称“应天山精舍”,亦称“象山精舍”、“象山书堂”。原址在信州贵溪象山(原名应天山,今属江西)。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门人邀迎陆九渊上应天山,“登而乐之,乃建精舍”。次年改山名为象山,学馆亦随之易名。生徒裹粮而来,结庐而居,相与讲习,历时五年,前后至千人。陆氏平时或读书,或抚琴,亦复歌诵。讲学有严肃认真的升堂讲说,有颇似禅宗“机锋”的谈话,有切己自反、改过迁善的涵养,有专精有得的读书指导,有寓教于乐的优游山林,以达“发明本心”之效。绍熙二年(1191年)陆氏赴任荆门,精舍由其门人主持。庆元二年(1196年),贵溪知县刘启晦为之立祠,门人春秋致祭。绍定三年(1230年)杨简门人赵彦悈提刑江东,重修。次年袁甫提刑兼提举江东,迁建精舍于县城外三峰山徐岩。又次年理宗赐额“象山书院”。成为陆学活动中心,陆氏后学虽历卿相亦以掌教象山为荣。据全祖望意,与岳麓、白鹿洞、丽泽并称南宋四大书院。历元明清,院址几经迁移,仍有史迹可寻。徐岩旧址现为贵溪一中。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