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艺 术
词条 | 象征主义 |
释义 |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 亦称“象征派”。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19世纪中叶在法国兴起,20世纪上半叶达于鼎盛,遍及欧美各国。也影响到中国。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与之相对应的意念含义,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是互相感应契合的,人们从每个事物中都能挖掘出其潜藏的象征意义,因而强调运用有物质感的物象,暗示、象征内心的微妙世界,把两个世界沟通起来。该派善用象征、暗示、隐喻、联想和烘托等手法,有助于增强表现力,但往往过于玄奥莫测、晦涩难解。 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艺 术 象征主义 亦称“象征派”。19世纪末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其影响遍及欧洲各国,波及各个艺术部门。这个流派的作家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与之相对应的意念含义,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心世界是互相感应契合的,人们从每个事物中都能挖掘出其潜藏的象征意义,因而强调运用有物质感的物象,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把两个世界沟通起来。诗的任务就是沟通两个世界,而象征则是沟通它们的桥梁。象征主义运用暗示、隐喻、联想和烘托,虽然增强了表现力,但过于玄奥莫测、晦涩难解,又使它几乎成为神秘的谜语。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新康德主义学派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是其理论基础。象征派诗人以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1842—1898)、魏尔伦(Paul Verlaine,1844—1896)等为代表,戏剧方面以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1862—1949)为代表,美术方面以德·夏凡纳、莫罗等为代表。 出处:美术卷 • 通用名词术语 象征主义 亦称“象征派”。19世纪末兴起于法国的文学思潮和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其影响遍及欧洲各国,波及各个艺术部门。这个流派的作家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与之相对应的意念含义,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是互相感应契合的,人们从每个事物中都能挖掘出其潜藏的象征意义,因而强调运用有物质感的物象,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把两个世界沟通起来。诗的任务就是沟通两个世界,而象征则是沟通它们的桥梁。象征主义运用暗示、隐喻、联想和烘托,虽然增强了表现力,但过于玄奥莫测、晦涩难解,又使它几乎成为神秘的谜语。诗歌方面以法国的马拉美、魏尔伦等为代表,戏剧方面以比利时的梅特林克为代表,美术方面以法国的莫罗为代表。 出处:外国文学卷 • 文学理论 • 文学思潮 象征主义 亦称“象征派”。19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其影响遍及欧洲各国,波及各个艺术部门。这个流派的作家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与之相对应的意念含义,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是互相感应契合的,人们从每个事物中都能挖掘出其潜藏的象征意义,因而强调运用有物质感的物象,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把两个世界沟通起来。诗的任务就是沟通两个世界,而象征则是沟通它们的桥梁。象征主义运用暗示、隐喻、联想和烘托,虽然增强了表现力,但过于玄奥莫测、晦涩难解,又使它几乎成为神秘的谜语。法国象征派诗人以马拉美、魏尔伦等为代表,戏剧方面以梅特林克为代表,美术方面以摩罗为代表。 出处:中国文学卷 • 文艺理论 • 文学的发展过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