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古族名。亦作貉、█。█又作秽、薉,一说亦作追。西周前,貊、█单称,后常复称█貊。《史记·货殖列传》:燕“东绾秽貊、朝鲜、真番之利。”初分布中国北方地区。秦汉前,居今长城以内者,或迁东北,或与当地居民融合;居今关外者,分布在松嫩平原、鸭绿江流域及朝鲜半岛。《后汉书》等有传的█,居今朝鲜江原道一带,只是█貊族的一支。一般认为,秦汉以后的夫馀、高句骊、沃沮、百济等族,都与█貊有渊源关系。
❸通“寞”。静。《诗·大雅·皇矣》:“貊其德音。”
出处:语词卷 • M • mò • 貊
词条 | 貊 |
释义 | 貊 貊(mò) ❶野兽名。《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夷〕出貊兽。”李贤注引《南中八郡志》曰:“貊,大如驴,状颇似熊,多力。” ❷古族名。亦作貉、█。█又作秽、薉,一说亦作追。西周前,貊、█单称,后常复称█貊。《史记·货殖列传》:燕“东绾秽貊、朝鲜、真番之利。”初分布中国北方地区。秦汉前,居今长城以内者,或迁东北,或与当地居民融合;居今关外者,分布在松嫩平原、鸭绿江流域及朝鲜半岛。《后汉书》等有传的█,居今朝鲜江原道一带,只是█貊族的一支。一般认为,秦汉以后的夫馀、高句骊、沃沮、百济等族,都与█貊有渊源关系。 ❸通“寞”。静。《诗·大雅·皇矣》:“貊其德音。” 出处:语词卷 • M • mò • 貊 貊 古族名。释文见185页“貊”。 出处:民族卷 • 中国民族史 • 北方地区 貊 中国古代对北方、东北地区一些古族的泛称。亦作“貉”、“濊”。濊,又作“秽”、“薉”。西周前,单称“貊”或“貉”,《尚书·武成》“华夏蛮貊”,《周礼·夏官·职方氏》“七闽九貉”。有说《诗经·大雅·韩奕》“王锡韩侯,其追其貊”之“追”,即“濊”。后常复称濊貊。一说“貊”、“濊”原为两族,西周至春秋才融为一族。《史记·货殖列传》“燕东绾秽貊、朝鲜、真番之利”;《三国志·魏志·夫馀传》“国有故城名濊城,盖本濊貊之地”。有时也单称,《汉书·武帝纪》“东夷薉君南闾等”。所在众说不一,大体西周前居今山东半岛,周初开始迁徙,一支迁东北,一支北迁。北迁者又分两路,一路徙今山西省西北部的“河西”地区,成了周北方的居民;一路迁到靠近燕国的今河北省中东部地区,战国时燕、赵等国崛起,居离长城较近的又移往东北,或独处,或与周初迁东北的错处杂居,他们是秦汉以后出现史籍的夫馀、高句丽、沃沮等族的先民。《后汉书·东夷列传·濊》之“濊”,只是濊貊族中保留旧称的一支,习称“东濊”,居今朝鲜和韩国江原道地,春川一带是其聚居区。高句丽在发展中,先后兼并了夫馀、沃沮、东濊,其名遂不见于史。 出处:民族卷 • 中国民族史 • 东北地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