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人 物 • 外 国
词条 | 贝克莱 |
释义 | 贝克莱 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 英国哲学家。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毕业。1734年任爱尔兰南部克洛因(Cloyne)地区基督教新教主教。是主观唯心主义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利用洛克第二性的质与感觉的相对性的学说,认为“物质”只是一个虚构的词,实际并不存在。提出“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与感觉原是一种东西”等命题,宣称存在的只是我的感觉与我自己,人们的认识对象是自己的观念和“感觉的组合”。由于这些理论必然会导致唯我论而陷入困境,于是求助于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万物都存在于上帝的心中。强调要信仰宗教,敬畏上帝,认为这样才能使人民以“内心的忠诚”服从国家权力的统治。主要著作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海拉和菲伦诺的三篇对话》等。 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人 物 • 外 国 贝克莱(George Berkeley ,1685—1753) 英国哲学家。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主要代表。都柏林大学毕业,获神学博士学位。1734年任爱尔兰南部克罗因地区圣公会主教。利用洛克第二性的质与感觉的相对性的学说,认为“物质”只是一个虚构的词,实际并不存在。提出“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与感觉原是一种东西”等命题,宣称存在的只是我的感觉与我自己,人们的认识对象是自己的观念和“感觉的组合”。提出“自然符号论”,认为自然科学中的“一般规律”只是一些“符号”之间的关系。符号与其所标志的物的关系是由上帝所设定的联系,它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和必然联系。强调要信仰宗教,敬畏上帝,认为这样才能使人民以“内心的忠诚”服从国家权力的统治。主要著作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希勒斯和斐洛诺斯的三篇对话》等。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近代哲学 • 人 物 • 英 国 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 英国哲学家,主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生于爱尔兰基尔肯尼市。15岁入都柏林三一学院,22岁获硕士学位。1709年成为教会专职人员。1724年任里德区教长,1728年赴北美访问。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1) 在知识来源问题上主张主观唯心论,即人无法直接经验到物理世界,人对周围世界所能知者只是知觉,心理现象不是由于物体的存在而产生,反而是由于心理现象才产生事物的存在。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命题。(2) 对深度知觉的研究,指出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在深度(距离)知觉中的作用。主要著作有《视觉新论》(1709年)、《人类知识原理》(1710年)。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外国心理学史 • 人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