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自上命下之词。特指皇帝的诏书。如:奉敕;宣敕。《北史·齐神武诸子传》:“今集文武示以此敕。”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汉时人,官长行之掾属,祖父行之子孙,皆曰敕……至南北朝以下,则此字惟朝廷专之。”
❸通“饬”。(1)正;严整。如:谨敕。张衡《思玄赋》:“惧余身之未敕。”(2)整饬。如:自敕。《易·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出处:语词卷 • C • chì • 敕
词条 | 敕 |
释义 | 敕 敕〔勅、勑〕(chì) ❶告诫。如:申敕;戒敕。《史记·乐书》:“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后汉书·马防传》:“数加谴敕。” ❷自上命下之词。特指皇帝的诏书。如:奉敕;宣敕。《北史·齐神武诸子传》:“今集文武示以此敕。”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汉时人,官长行之掾属,祖父行之子孙,皆曰敕……至南北朝以下,则此字惟朝廷专之。” ❸通“饬”。(1)正;严整。如:谨敕。张衡《思玄赋》:“惧余身之未敕。”(2)整饬。如:自敕。《易·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出处:语词卷 • C • chì • 敕 敕 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之一。用于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由西汉时的戒书发展而来。后经魏晋南北朝继承沿用,特指皇帝的诏书,成为皇帝的专用文书。自唐以后,奖谕封赠文书称敕书。杜佑《通典》卷十五述唐制:“六品以下,守五品以上及视五品以上皆敕授。”明代,地方官六品至九品授以敕命;清代为任命地方官员专用文书,其敕书有两种:一为坐名敕,授总督、巡抚、学政、盐政、织造、总兵官以及临时派遣的军事将领等用之;另一为传敕,颁给布政使、按察使、道员、运使、副将及游击等官员。 出处:文化、新闻出版卷 • 档案 • 中国文书与档案史 • 文书与档案的名称 敕 文书名。下行文。始用于汉代。凡官长告诫僚属,尊长告谕子孙均称敕。南北朝以后,成为皇帝专用命令文书之一。唐、宋之时,君主指示及诫励臣工及晓谕军民,有敕旨、敕牒、敕书之类。明代之敕由殿阁大学士起草进画,下之诸司,作为皇帝下达文书。皇帝对臣工有所训示时用敕谕,封赠中下级官员用敕命。清沿明制,然使用范围较广,主要有敕书和敕命两种,前者用作指明官员职责范围的训令,后者用作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和封授有袭次世爵的凭证文件。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