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管理学卷 • 金 融 学 • 货币市场
词条 | 货币供给效应 |
释义 | 货币供给效应 货币供给效应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三效应”学说。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对利率有三个方面不同的影响:流动性效应、收入效应和价格预期效应。这些效应并不会同时发生,但会在一段时间内随货币供给变动而扩散。这些效应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影响利率,一个效应甚至可能抵消之前的效应。货币供给变动对利率最终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取决于产出和就业的水平。流动性效应指经济体中货币供给变化对利率的影响,以及随之产生的对投资的影响。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的最初反应是下降,经济将扩张,反之则导致经济收缩。货币供给变动会导致经济系统中收入的变化,而货币需求又是收入的函数,收入增加使需求函数移动,并增加了任一利率水平下公众希望持有的货币数量,即货币政策的收入效应。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货币供给增加时经济产能的利用情况。没有实证数据或经济理论可以预测货币供给增加的收入效应是否会大于流动性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收入效应会抵消一部分流动性效应。这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供给变动时的经济状况。尽管增加货币供给是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但其带来的收入增加实质上依赖于央行采取行动时经济中闲置资源的数量。如果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则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以刺激生产、就业和产出;如果经济已经达到了其全部或几乎全部的产能(给定人口和资本不变),货币供给的增加会极大地刺激商品、服务价格水平上升的预期。因此,价格预期效应通常出现于高产出时的货币供给增加。因为价格水平(和其变动预期)影响货币需求函数,所以,价格预期效应使得货币需求增加,导致利率上升。这一效应对利率的正向影响和收入效应方向一致,和流动性效应方向相反。在通胀时期,货币供给增长率的下降会抑制通胀预期并使需求下降,导致利率下降。价格预期效应的相对大小没有明确的标准:它可以大到完全抵消流动性效应,也可能只是抵消一部分。 出处:管理学卷 • 金 融 学 • 货币市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