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水(运渠、湖泽、陂堰、池塘、海洋等)
词条 | 白渠 |
释义 | 白渠 白渠 亦称“白公渠”。在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用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在郑国渠南开凿,故名。自谷口(今陕西泾阳西北)分泾水东南流,经高陵、栎阳(今镇东北)东至下邽(今镇东南)南注入渭水。长达二百里,灌田四千五百余顷(约合今二十八万亩)。唐时自北而南,分为太白、中白、南白三渠,总称“三白渠”。宋、元以后,上游历有修改,如宋凿丰利渠,元凿王御史渠,明凿广惠渠、通济渠,清凿龙洞渠,而下游则仍其旧。清末渠身缺漏,灌田仅二百顷。1935年改建成泾惠渠。 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水(运渠、湖泽、陂堰、池塘、海洋等) 白渠 亦称“白公渠”。中国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道。《汉书·沟洫志》载: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采用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在郑国渠南开凿,故名。自谷口(今陕西泾阳西北)分泾水东南流,经高陵、栎阳(今镇东北)东至下邽(今镇东南)南注入渭水。长达两百里,灌田四千五百余顷。渠成,民得其利,歌云:“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唐时自北而南,分为太白、中白、南白三渠,总称“三白渠”。宋、元以后,上游历代有修改,如宋凿丰利渠,元凿王御史渠,明凿广惠渠、通济渠,清凿龙洞渠,而下游则仍其旧。清末渠身缺漏,改引泉水,灌田仅两百顷。1935年改建成泾惠渠。 出处:建筑水利卷 • 水 利 • 水利史 • 工 程 白渠 亦称“白公渠”。在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用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在郑国渠南开凿,故名。自谷口(今陕西泾阳西北)分泾水东南流,经高陵、栎阳(今镇东北)东至下邽(今镇东南)南注入渭水。长达二百里,灌田四千五百余顷(约合今二十八万亩)。唐时自北而南,分为太白、中白、南白三渠,总称“三白渠”。宋、元以后,上游历有修改,如宋凿丰利渠,元凿王御史渠,明凿广惠渠、通济渠,清凿龙洞渠,而下游则仍其旧。清末渠身缺漏,灌田仅二百顷。1935年改建成泾惠渠。 出处:中国地理卷 • 中国地理 • 经济地理 • 水利建设 • 灌 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