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经 书
词条 | 白虎通义 |
释义 | 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 儒教文献。为了统一对儒教教义的解释,东汉章帝在白虎观召集儒者会议,讨论儒教教义,并作记录,后由班固整理成书。书中回答当时儒教所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强调天子受命于天,人道效法天道等。其思想在儒教中影响深远。《四库全书》所收为元刘世常所藏本,清卢文弨纠谬订误,有校刻本问世,是为善本。 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经 书 白虎通义 亦称《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书名。东汉班固(32—92)等编撰。四卷,44篇。记录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白虎观论辩经今古文异同、章帝临决称制的结果。而以会议地名书。自古文经出,于文字形式、思想内容和师承关系诸方面,都与今文经学家展开激烈斗争,意在争夺话语权和政治地位。今文经学派欲借皇帝力量巩固已有地位,并以法典形式予以确认。全书汇集43条经学名词,如圣人、五行、辟雍、嫁娶、号、爵、封禅、巡狩等,涉及历史、社会、伦理、礼仪、风俗、国家制度等方面,并引诸家之辞予以解说。其中的“三纲六纪”条对名教纲常有详细解释和规定,因其书具有法典意义而影响极大。其书集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之大成,是今文经学政治学说提要,谶纬学说得到引用,而古文经学亦有所反映。清陈立有《白虎通义疏证》。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论著、刊物 白虎通义 即《白虎通》。 出处:哲学卷 • 经 学 史 • 经传 篇名 注疏 白虎通义 亦称《白虎通德论》,省文作《白虎通》。东汉班固等人根据章帝建初四年(79年)在白虎观经学辩论的结果编撰。六卷。自古文经传出现后,在文字、思想、师说各方面都同今文经学家展开了剧烈斗争,今文经学派感到有必要通过皇帝制成定论,以保持其思想上的统治地位。《白虎通义》为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派经义的总汇。用阴阳五行来普遍地解释世界的一切事物,宣传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五常”、“六纪”。认为“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把君臣关系居于“三纲六纪”之首。该书所列门目内容涉及社会、礼仪、风习、国家制度、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实际上成了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在当时对社会生活具有很大的权威性。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著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