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T • tiē • 贴
词条 | 贴黄 |
释义 | 贴黄 贴黄(tiē huánɡ) 古代公文工作中的一种制度。(1)唐代诏敕有所更改时,用黄纸贴在上面,叫作“贴黄”。宋代于奏状意有未尽,摘要别书于后,亦称“贴黄”。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三:“唐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敕书用黄纸,则贴者亦黄纸也。今(指宋)奏状札子皆白纸,有意所未尽,揭其要处,以黄纸别书于后,乃谓之贴黄。盖失之矣。其表章略举事目与日月道里,见于前及封皮者,又谓之引黄。”(2)明清时摘取奏疏中要点,粘附在奏疏后面,类似后来公文上的摘要、摘由。顾炎武《日知录·贴黄》:“〔崇祯〕命内阁为贴黄之式,即令本官自撮疏中大要不过百字,粘附牍尾,以便省览。” 出处:语词卷 • T • tiē • 贴 贴黄 ❶公文制度。唐代敕书皆用黄纸,下两省议决,凡有更改,再以黄纸贴之,故名。宋代奏状、札子皆用白纸,如意有未尽,则以黄纸书写附贴于后,亦名。明崇祯时,由官员本人摘取奏疏要点,书于黄纸,贴附奏疏之后,以备阅览。清沿此制,然非书于黄纸。通本均用,部本仅刑部用。凡公文以黄绫、黄纸书便笺呈上者,亦称。 ❷官吏档案制度。亦称写黄、续黄。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规定,凡任命官员,用黄纸二份,书写年月、乡贯、出身,各置文簿附贴,分内外两种,一送印绶监收掌,一送内府铜柜收存。遇官吏开调改降,则写附贴。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贴黄 即“竹黄”。 出处:文物考古卷 • 文物 • 工艺 • 竹木雕刻 • 工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