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囚徒困境
释义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一个经典例子。假设两个嫌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审讯。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两个人都坦白,各判刑8年;如果两个人都抵赖,因证据不足,各判刑1年;如果其中一人坦白另一人抵赖,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刑10年。囚徒困境的策略式表述是:
  
囚徒B囚徒A   坦 白抵 赖
坦 白-8,-80,-10
抵 赖-10,0-1,-1
  每个囚徒都有两种策略:坦白或抵赖。纳什均衡是“坦白,坦白”:给定B坦白的情况下,A的最优战略是坦白;同样,给定A坦白的情况下,B的最优战略也是坦白。“坦白,坦白”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一个上策均衡,即无论对方如何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如果两个人都抵赖,各判刑1年,比都坦白各判刑8年好。但这个帕累托改进做不到,因为它不满足个人理性要求,“抵赖,抵赖”不是纳什均衡。市场竞争中的价格战通常就是一种囚徒困境。
出处:管理学卷 • 管理经济学 • 非竞争性市场
囚徒困境  博弈论中描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如何陷入自己设置的困境的经典例子。讲述两个被怀疑有罪但证据不足的囚徒,被检察官分别告知,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将各被判刑1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将被各判刑8年;如一人坦白,一人不坦白,坦白者开释,不坦白者将被判刑10年。如表所示,这两个囚徒面临是否坦白的对策选择。由于每个囚徒都是理性的,即总可以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判断,而两人之间无法沟通,双方都担心对方坦白而陷自身于不利,因而均会选择坦白。在环境资源利用领域存在许多类似信息不完全条件下抛弃通过合作实现最优目标,而选择了不合作的次优途径的现象。如在捕鱼问题上,当渔民之间合作,都使用普通渔网时,总体利益最大化,部分渔民使用电网时,使用电网的渔民比使用普通渔网的渔民收益大,都使用电网时总收益最小。由于信息不完全,各方都担心他方采取不合作态度,使自身利益受损,因而均放弃最佳的合作方案,选择不合作,从而导致资源枯竭。
  
囚徒甲囚徒乙坦 白抵 赖
坦 白(8, 8)(0, 10)
抵 赖(10, 0)(1, 1)
出处:环境科学卷 • 环 境 经 济
囚徒困境  美国科尔曼提出的现代法人行动困境之一。是一种集体行为的博弈过程。认为在现代法人结构中,由于各种职位之间缺乏沟通和共识,依据理性选择原则,人们总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而不关心其他参与者的利益或社会福利,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结果很可能导致不合作的态度和行动,导致对所有人都不利的最终结局。法人利益受损,总体利益也较合作为低。这就犹如囚徒困境中的两难选择,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社 会 学 • 社会学史 • 理论 术语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博弈论经典例子。最早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曾克1950年提出。假设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八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一年。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会一样。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这时,欺骗的动机可能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囚徒困境的主旨为,囚徒们如果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但在资讯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缩短刑期),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招出来可为同伙带来利益,因此彼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但这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但实际上,执法机构不可能设立如此情境来诱使所有囚徒招供,因为囚徒们必须考虑刑期以外之因素(出卖同伙会受到报复等),而无法完全以执法者所设立之利益(刑期)作考量。
出处:心理卷 • 社会心理学 • 社会认知
囚徒困境  非零和博弈的典型例子。在囚徒困境中,两个人一起作案后都被作为嫌疑犯逮捕,并关在不同的房间里。检察官缺乏足够的证据给他们定罪,所以希望他们能主动坦白以获得足够的证据。他们被告知:如果一方坦白,另一方抵赖,坦白的一方将免于刑罚,抵赖的一方将判处重刑;如果双方都坦白,两人都将被判刑,但可获适当减刑;如果双方都抵赖,由于缺乏证据,两人都会被判处很轻的刑罚。在均衡状态下两个人都会选择坦白,尽管两人都抵赖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
出处:经济卷 • 微观经济学 • 博弈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0:4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