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原理 • 教育社会学
词条 | 皮格马利翁效应 |
释义 |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心理学家在教育领域中发现的一种现象。来源于古希腊神话里的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1933— )和雅各布森(Lenore Jacobson)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仅影响学生成绩和智力的发展,还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原理 • 教育社会学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方面产生预期效果的现象。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1933— )与雅各布森(Lenore Jacobson)在《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中提出。他们进行了一项实验,先在一个学校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智力测验,然后向教师提供一部分学生名单,声称这些学生有很高的天赋。其实,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出来的。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其他学生进步明显。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些学生是天才,寄予他们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而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取得了好成绩。这种现象说明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效应与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相似,故名。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他人的预定看法,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形成对他人的影响,这种影响使他人在态度和行为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故亦称“人际期待效应”。 出处:心理卷 • 社会心理学 • 人际影响 皮格马利翁效应 即“自我实现预言”。 出处:管理学卷 • 组织行为学 • 个体心理特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