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经济卷 • 区域经济学 • 区域经济发展 • 区位理论
词条 | 盈利空间界限理论 |
释义 | 盈利空间界限理论 盈利空间界限理论 强调区位选择行为的目的不是最佳化,而是最大满足化的理论。由美国学者史密斯(David M.Smith)1971年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提出。认为总收入和总费用的空间变化能够形成利润的空间界限,并产生利润最大的最佳区位,其原理是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这一原理主要通过空间费用曲线和空间收入曲线来反映。空间费用曲线随距离增加而递增,空间收入曲线随距离增加而递减,收入大于或等于费用的地点是企业的可能生产区位。但企业家区位选择决策还受到其他非经济因素的作用影响,如工厂创建者的出生地、企业家的模仿或群居性、满足企业家特殊偏好需求的服务设施等。当最大利润区位不能满足这些需求时,企业家有可能放弃最佳区位,转而选择接近最佳区位且又能满足自己行为的区位。 出处:经济卷 • 区域经济学 • 区域经济发展 • 区位理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