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言学卷 • 训诂学
词条 | 因声求义 |
释义 | 因声求义 因声求义 训诂学方法。亦称“以声音通训诂”。指突破汉字形体的局限,通过分析音和义的相互关系、声音变化的轨迹来探求词义。汉人大量使用声训,已经注意到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到了南宋,戴侗《六书故》明确提出了“因声求义”的方法。以后,清代学者进一步把“因声求义”系统化和理论化,认为文字首先是记录语音的,其次才是表现语义的,所以才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的现象发生。正如王引之《经义述闻·序》所云:“诂训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鞫为病矣。”因声求义的运用有破通假之字而读以本字的,如《史记·刺客列传》“此臣日夜切齿腐心也”,学者以为“腐”通“拊”,“拊心”即捶心,为捶胸顿足之意;又有揭示方音变化轨迹的,如《诗·邶风·匏有苦叶》“人涉卬否,卬须我友”,学者以为“卬”即“吾”,两字声母相同,韵部属阴阳对转,故“卬”是“吾”的方言形式;还有探求同源词的,如《说文解字》:“鼖,大鼓谓之鼖。……愤 ,鼖或从革賁声。”段玉裁认为“凡賁声字多训大,如毛传云‘墳,大防也’、‘颁,大首貌’、‘汾,大也’皆是。卉声与賁声一也。”也就是说,“鼖”“墳”“颁”“汾”音近义通,是一组同源词。 出处:语言学卷 • 训诂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