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天文学地球科学卷 • 地球科学 • 海洋学 • 海洋生物学
词条 | 赤潮 |
释义 | 赤潮 赤潮 亦称“红潮”。因某些微小浮游生物急剧繁殖、高密度分布而使海水变色和水质恶化的自然现象。一般从晚春至晚秋季节发生于近海水域。发生赤潮时,海水常带黏性,有腥臭味,俗称“臭水”。赤潮区的海水颜色,因赤潮生物的种类而异。以红色、红棕色或棕黄色最为多见。这是因为许多赤潮生物呈上述颜色,如红色夜光藻、红海束毛藻、红色硫细菌、中缢虫等。也有呈黄色、绿色的赤潮。向海洋大量排放污水,使海水富营养化,是诱发赤潮的重要因素。发生赤潮时会使海水严重缺氧。有的赤潮生物还产生毒素,能使大批鱼、虾死亡。鱼类,特别是贝类因摄取大量有毒赤潮生物可在体内积累毒素,消费者食用这类动物可引起中毒。控制污水排放是预防赤潮的主要方法。 出处:天文学地球科学卷 • 地球科学 • 海洋学 • 海洋生物学 赤潮 亦称“红潮”。由某些微小浮游生物急剧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的海水变色和水质恶化的现象。一般发生在近岸海域暮春至初秋季节。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带有黏性,并有腥臭。其海水颜色,随浮游生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而异,一般呈红色或近红色。能引起赤潮的生物约有60多种。控制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域,可防赤潮发生。 出处:环境科学卷 • 环境生物学 赤潮 亦称“红潮”。由某些微小浮游生物急剧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的海水变色和水质恶化的自然现象。一般在晚春至早秋发生在近岸和河口海域。因海水水色变红褐色,故名。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带有黏性,并有腥臭,俗称“臭水”。能引起赤潮的生物约有60多种。因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使沿海水域富营养化而形成,造成鱼、虾、蟹、贝类大量死亡。控制氮、磷等进入水域,可预防赤潮发生。 出处:农业科学卷 • 水 产 • 渔业生态环境 赤潮 亦称“红潮”。水域中一些微小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常发生在近海水域晚春至晚秋季节,江河、湖泊中有时也出现类似现象。形成赤潮的主要浮游生物有腰鞭毛虫、裸甲藻、短裸甲藻、棱角藻、原甲藻、中肋骨条硅藻、角刺藻、卵形隐藻、无纹多沟藻、夜光藻等60多种。通常认为氮、磷、碳等物质大量排入海洋,为赤潮生物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类,是诱发赤潮的基本原因。赤潮区水域颜色,因赤潮浮游生物种类的颜色而异。以红色、红棕色或棕黄色为多见,也有呈黄色和绿色的。赤潮发生后可使水体严重缺氧,阻碍其他生物体的呼吸,甚至导致死亡。部分赤潮浮游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类中毒病变或死亡。赤潮严重的海域,水体恶臭、鱼虾绝迹,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控制污水排放是预防赤潮的主要方法。 出处:建筑水利卷 • 水 利 • 水资源和水环境 赤潮 亦称“红潮”。由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的海水变色的现象。一般发生在近岸海域晚春至早秋季节。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带有黏性,并有腥臭,故渔民俗称“臭水”。发生赤潮的海水颜色,随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而异,一般呈红色或近红色。能引起毒潮的生物约有60余种。例如,由一种蓝藻——束毛藻(Trichodesmiun erythaeum)产生的赤潮呈红色,夜光虫(Noctiluca miliaris)产生的赤潮呈桃红色,腰鞭毛虫类产生的赤潮则呈褐色。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造成沿海和海湾水域富营养化,也会出现赤潮。赤潮能杀死贝类、虾类和鱼类,并使渔汛推迟,鱼群分散,难以捕捞,故对渔业危害很大。控制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域,可防毒潮发生。 出处:生命科学卷 • 总论 • 生态学 • 普通生态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