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说、概念、术语
词条 | 尊德性道问学 |
释义 | 尊德性道问学 尊德性道问学 古代儒者所述致学之道。语出《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而崇礼。”意谓君子尊从与生俱有的德性而又经由努力的学习。指出人的完善兼有不同途径,即修德与力学。宋明理学家、心学家据以提出不同的致学路线、方法和学说。朱熹《中庸章句》:“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认为“尊德性”是“存心养性”,“道问学”是“格物穷理”;教人应从“道问学”始,而上达“尊德性”,强调“下学”功夫。陆九渊则主张教人以“尊德性”为先,所谓“先立乎其大”,而后读书穷理。朱熹《答项平父》:“大抵子思以来,教人之法,惟以尊德性、道问学两事为用力之要。今子静所说专是尊德性事,而熹平日所论却是学问上多了。”朱陆偏执一端,以此表现方法论上差异。王守仁认为“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也”,“如今讲习讨论,下许多功夫,无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性而已”(《传习录下》)。将两者理解成手段与目的关系。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说、概念、术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