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处:哲学卷 • 马恩列斯思想、传略和著作介绍 • 人 物
词条 | 斯大林 |
释义 | 斯大林 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1879—1953) 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主要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活动家。原姓朱加施维里(Джугашвили),1879年12月21日生于格鲁吉亚的哥里城。父亲是农民出身的皮鞋匠。1894年在梯弗里斯(今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正教中学读书时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格鲁吉亚第一个社会民主党人组织麦撒墨达西社,并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1899年被学校开除,从此成为职业革命家。1901年11月,当选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梯弗里斯委员会委员,在南高加索一带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03年被选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高加索联合委员会。同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后,坚定地站在布尔什维克方面,捍卫和执行布尔什维克的战略和策略,在南高加索积极参加俄国一九〇五年革命。从1901年3月到1917年二月革命,多次被捕、流放。在这期间从未间断反对沙皇制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活动。1912年1月在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布拉格代表会议)上,被缺席增补为中央委员和中央委员会俄国局成员。同年春,参与创办《真理报》。1912年底至1913年初撰写《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及无产阶级政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批判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第二国际理论家在民族问题上的机会主义观点。 1917年二月革命后,从流放地回到彼得格勒,被选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常务局,参与领导《真理报》编辑部,任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委员。在党的第七次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上作关于民族问题的报告,并当选为中央委员。在7月底8月初召开的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总结报告和关于形势的报告,阐述列宁提出的争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方针和策略。10月在准备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期间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被选入党领导武装起义的军事革命总部。 十月革命胜利后,任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国家监察人民委员(后改工农检查人民委员)等职。在1918—1920年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任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一些方面军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为保卫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作出了重大贡献。1922年4月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后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同年12月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关于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的报告。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领导党和人民保卫和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先进的工业国。在此期间,先后发表了《论列宁主义基础》《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等著作,阐述列宁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列宁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杰出贡献,批判托洛茨基主义,联系实际论证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 1941年5月至1953年3月,先后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和部长会议主席;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国防人民委员、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领导苏联人民和苏联军队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获苏联元帅和苏联大元帅衔。战后领导苏联人民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共产国际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总的来说站在国际主义立场上支持了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解放斗争。1950年写了《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论述语言与生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等问题。1952年发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阐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斯大林在其一生中既有重大贡献,也有严重错误。20世纪30年代发动大规模的“肃反”运动,错捕、错杀大批党政军干部和无辜公民,使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损害。随着对他的个人崇拜的形成,开始个人专断,背离了党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在处理苏联党和国家与其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上有大国沙文主义倾向。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有失误,他建立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后来逐渐僵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53年3月5日病逝。 ![]() 出处:哲学卷 • 马恩列斯思想、传略和著作介绍 • 人 物 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1879—1953) 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主要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活动家。原姓朱加施维里(Джугашвили),1879年12月21日生于格鲁吉亚的哥里城。父亲是农民出身的皮鞋匠。1894年在梯弗里斯(今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正教中学读书时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格鲁吉亚第一个社会民主党人组织麦撒墨达西社,并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1899年被学校开除,从此成为职业革命家。1901年11月,当选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梯弗里斯委员会委员,在南高加索一带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03年被选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高加索联合委员会。同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后,坚定地站在布尔什维克方面,捍卫和执行布尔什维克的战略和策略,在南高加索积极参加俄国一九○五年革命。从1901年3月到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多次被捕、流放。在这期间从未间断反对沙皇制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活动。1912年1月在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布拉格代表会议)上,被缺席增补为中央委员和中央委员会俄国局成员。同年春,参与创办《真理报》。1912年底至1913年初撰写《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及无产阶级政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批判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第二国际理论家在民族问题上的机会主义观点。1917年二月革命后,从流放地回到彼得格勒,被选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常务局,参与领导《真理报》编辑部,任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委员。在党的第七次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上作关于民族问题的报告,并当选为中央委员。在7月底8月初召开的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总结报告和关于形势的报告,阐述列宁提出的争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方针和策略。10月在准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期间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被选入党领导武装起义的军事革命总部。十月革命胜利后,任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国家监察人民委员(后改工农检查人民委员)等职。在1918—1920年外国武装干涉和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任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一些方面军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为保卫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作出了重大贡献。1922年4月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后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同年12月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关于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的报告。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领导党和人民保卫和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41年5月至1953年3月,先后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和部长会议主席;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国防人民委员、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领导苏联人民和苏联军队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先后获苏联元帅和苏联大元帅衔。战后领导苏联人民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共产国际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总的来说站在国际主义立场上支持了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解放斗争。1950年写了《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论述语言与生产、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等问题。1952年发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阐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斯大林在其一生中既有重大贡献,也有严重错误。20世纪30年代发动大规模的“肃反”运动,错捕、错杀大批党政军干部和无辜公民,使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损害。随着对他的个人崇拜的形成,开始个人专断,背离了党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在处理苏联党和国家与其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上有大国沙文主义倾向。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有失误,他建立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后来逐渐僵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53年3月5日病逝。 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现代史 • 苏联 • 俄罗斯现代史 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 ,1879—1953) 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战略家、军事家。生于格鲁吉亚哥里城。原姓朱加施维里。1894年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2年被补选为党中央委员。1917年,参与准备和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成功后,曾任苏维埃政府民族事务人民委员。苏俄内战时期转战各地,曾组织指挥察里津保卫战。1922年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24年列宁去世后,全面担负起党和国家的重任。在世界大战危险增长的情况下,加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30年代,开始接受和鼓励个人崇拜,在肃反扩大化中清洗大批领导干部。苏德战争期间,作为武装力量最高领导人,指挥苏联军民打败德国法西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1945年获大元帅衔。战后,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和加强国防力量;指出新的世界大战不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帝国主义仍然存在,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就仍然存在。 出处:军事卷 • 世界战争 • 军事人物和著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