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故名。隋唐以后,范围扩大,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至清末,章炳麟认为小学之名不确切,主张改称语言文字之学。
出处:语词卷 • X • xiǎo • 小
词条 | 小学 |
释义 | 小学 小学(xiǎo xué) ❶对学龄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在中国,根据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小学学习年限为五年,实行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的分段制。1953年《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决定仍沿用四二制,学习年限为六年,分初(四年)、高(二年)两级。中国西周即有小学,其后各代继续设立,名称不一。近代小学创设于清末,上海正蒙书院的小班(1878年设)、沪南三等学堂(1896年设),是它的萌芽。1897年南洋公学设外院(后改称“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为公立小学之始。西方国家小学起源很早,19世纪末推行义务教育,始有较大的发展。 ❷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故名。隋唐以后,范围扩大,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至清末,章炳麟认为小学之名不确切,主张改称语言文字之学。 出处:语词卷 • X • xiǎo • 小 小学 蒙学教材。南宋朱熹与其学生刘清之编。辑录古人的“嘉言善行”,六卷,分内、外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和《稽古》,外篇包括《嘉言》和《善行》。广取《论语》、《孟子》、《礼记》、《仪礼》、《孝经》等书所载先贤论说,宋人范仲淹、张载、二程、司马光、欧阳修等的言行。每一部分都通过说理和讲事两方面,对儿童讲明道理,树立榜样,灌输传统道德。问世后广受重视,注本多至上百家,以明代陈选《小学集注》、清代张伯行《小学集解》为著名。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陈选集注本为佳。亦被指为冗繁、艰深和说教。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教材 小学 中国古代初等级学校。甲骨文已有大学的记载,即可知当有小学。西周时已多有小学的记载。《礼记·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西周青铜器《大盂鼎》铭文有:“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学,女勿剋余乃辟一人”;《师未》:“在昔先王小学。”其后各代继续设立,并有发展,且名称不一:官学有四门小学、内小学等;私学有书馆、蒙馆、家塾、义塾等。近代小学始设于清末。而古代小学的代表私塾消亡于20世纪50年代初。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校 小学(primary school) 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原理 • 总论 小学 古代官立初级学校。西周始置,位太学之下。招收八岁至十五岁的贵族子弟,教授礼、乐、射、御、书、数等课程。十六国前赵、后赵及北魏亦设。唐初所设小学,专教宗室及功臣子弟。玄宗以后,州县学作为四门学的预备阶段,被视为小学。宋代有在京小学和州县小学。在京小学初分两斋,后分十斋,学生近千人,分八岁、十岁、十二岁以上三等,每季分别考试,依三舍法升补。州县小学,十岁以上者皆许入学。西夏于禁中置,凡宗室子孙七至十五岁皆得入学。元代于江南诸路学及各县学内置小学。清代的府、州、县学,依取进生员数额,分为大学、中学、小学,一般小州县学为小学,初定入学名额为二十名,后屡有减增。 出处:中国古代史 • 科举制度 小学 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故名。隋唐以后,范围扩大,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之名,即取此义。而章炳麟认为“小学”之名不确切,主张改称“语言文字之学”。 出处:语言学卷 • 普通语言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