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国师 国师( ɡuó shī) ❶官名。王莽所置。《汉书·刘歆传》:“及王莽篡位,歆为国师。” ❷太师的异称。《后汉书·赵典传》:“公卿复表典笃学博闻,宜备国师。”李贤注引徐坚云:“国师,即太师也。” ❸指国子祭酒。《南史·王承传》:“俄转国子祭酒,承祖俭、父暕,皆为此职,三世为国师。” ❹中国古代帝王封赐僧人的尊号。意为“一国师表”。始于北齐文宣帝封法常为“国师”。又,元明两代对藏僧泛赐“国师”、“大国师”、“灌顶国师”等名号。 ❺僧官名。西夏国师兼功德司正。元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封八思巴为国师。明代对藏族管理地方的僧人首领也封为“国师”,秩五品,赐银印,三年一贡,并许依例承袭。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封章嘉呼图克图为“国师”,管理内蒙古佛教事务。 ❻国家的军队。《左传·襄公十八年》:“子殿国师,齐之辱也。”出处:语词卷 • G • ɡuó • 国 国师 僧官名。西夏国师兼功德司正。蒙古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国师。明代对藏族管理地方的僧人首领也封为“国师”,秩五品,赐银印,三年一贡,并许依例承袭。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封章嘉呼图克图为“国师”,管理内蒙古佛教事务。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称谓、教职、教制 国师 西夏佛教师号。地位次于帝师。西夏受中原王朝封设国师的影响,可能很早就开始封设国师。西夏《文海宝韵》序言中提到西夏建国之际就有国师院。西夏政府中管理佛教的机构是僧人功德司、出家功德司。国师往往任功德司正职。功德司为次等司,地位很高,仅在中书、枢密以下。据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规定,每一功德司设六国师。西夏多国师,在历朝十分突出,西夏文献中即载有国师26位。西夏国师或管理佛教功德司事务,或传译佛经,或主持法事,在西夏佛教事务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出处:民族卷 • 中国民族史 • 西北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