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信仰、教义、神学、思潮
词条 | 新托马斯主义 |
释义 | 新托马斯主义 新托马斯主义 亦称“新经院哲学”。现代天主教哲学学说与流派。1879年起在教皇利奥十三世与比利时红衣主教梅尔西埃的倡导与支持下形成。流行于西欧、北美等地。主要代表有法国的马里坦(Jacques Maritian,1882—1973)、吉尔松,奥地利的韦特尔(Gustav Andreas Wetter,1911—1991),波兰的波亨斯基(Józf Maria Bocheński, 1902—1995)等。主张调和理性与信仰、科学与宗教,强调两者发生矛盾时理性应服从信仰,科学应服从宗教,对世界的把握只能依靠信仰。将托马斯·阿奎那所改制的亚里士多德哲学视作“永恒哲学”,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同它一致。将世界分为经验的世界和超经验的世界,认为前者是假象或现象,后者才是本质。主张用“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对现实社会进行改造,以建立一种“人神相融”的“纯人的社会”。声称私有制的根据是自然法,而自然法的泉源则是天主。 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信仰、教义、神学、思潮 新托马斯主义 亦称“新经院哲学”。现代天主教哲学学说与流派。流行于西欧、北美等地。主要代表有法国的马里坦、吉尔松,奥地利的韦特尔(Gustav Wetter, 1911— ),波亨斯基等。主张调和理性与信仰、科学与宗教,强调两者发生矛盾时理性应服从信仰,科学应服从宗教,对世界的把握只能依靠信仰。将托马斯·阿奎那所改制的亚里士多德哲学视作“永恒哲学”,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同它一致。将世界分为经验的世界和超经验的世界,认为前者是假象或现象,后者才是本质。主张用“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对现实社会进行改造,以建立一种“人神相融”的“纯人的社会”。声称私有制的根据是自然法,而自然法的源泉则是天主。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流派 术语 • 现代宗教哲学 新托马斯主义 亦称“新经院主义”。现代天主教哲学学说与流派。1879年起在教皇利奥十三世与比利时红衣主教梅尔西埃的倡导与支持下形成。流行于西欧、北美等地。主要代表有法国的马里坦、吉尔松,奥地利的韦特尔(Gustav Wetter,1911—1991),波兰的波亨斯基(Joseph Bochenski,1902—1995)等。主张调和理性与信仰、科学与宗教,强调两者发生矛盾时理性应服从信仰,科学应服从宗教,对世界的把握只能依靠信仰。主张用“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对现实社会进行改造,以建立一种“人神相融”的“纯人的社会”。声称私有制的根据是自然法,而自然法的源泉则是天主。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外国政治思想和学说 • 思想 理论 思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