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艺 术
词条 | 超现实主义 |
释义 |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 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由法国作家布雷东(André Breton,1896—1966)1924年在巴黎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而得名。其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下意识、梦境、幻觉、本能比事实更能表现精神深处的真实。创作上要求发掘久受压抑的潜意识世界,用不受理性或道德准则制约的“自动写作”方法来表现思想的真实活动,多为荒诞杂乱的感觉和印象、无序堆积的细节和晦涩难懂的符号,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一部分青年苦闷彷徨、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对以后的抽象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并波及电影艺术。代表作家有布雷东、艾吕雅(Paul Eluard,1895—1952),画家有米罗(Joan Miro,1893—1983)、达利(Salvador Dali,1904—1989)等。 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艺 术 超现实主义 现代西方文艺思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始于瑞士的达达主义,至法国演变为超现实主义。因法国作家布勒东1924年在巴黎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而得名。其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下意识的领域”、梦境、幻觉、本能比事实更能表现精神深处的真实,因而要求发掘久受压抑的潜意识世界,使它与居于主宰地位的理性统一而使人性臻于完美。创作上鼓吹以“自动写作”方法(即不受理性或道德准则制约的写作法)表现思想的真实活动。作品多为荒诞杂乱的感觉和印象、无序堆积的细节和晦涩难懂的符号,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一部分青年苦闷彷徨、寻找出路以至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超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见于文学作品与造型艺术方面,如在绘画上将色彩、光、阴影、形态重新组合的技艺,对以后的抽象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并波及电影艺术。代表画家有西班牙的米罗、达利等。 出处:外国文学卷 • 文学理论 • 文学思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