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M • mín • 民
词条 | 民贵君轻 |
释义 | 民贵君轻 民贵君轻(mín ɡuì jūn qīnɡ) 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民心向背为国家政权安危所系(“民为贵”),国君要把本身利害放在这一前提下来考虑(“君为轻”)。 出处:语词卷 • M • mín • 民 民贵君轻 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民心向背为国家政权安危所系,国君要把本身利害放在这一前提下来考虑。 出处:哲学卷 • 伦 理 学 • 中国伦理思想史 民贵君轻 儒家与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主张。由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下》)它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重民思想的总结。“贵”指重要性,强调民众的事情最重要,是国家存亡的关键。认为民心向背,是君主得天下或失天下的前提。“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强调满足民众所希望得到的东西,民众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认为得民心者,整个天下的人们都向往。由此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些著名论断,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广泛。认为不能得民心的君主是暴君,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之事,不能说“臣弑其君”,“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认为明君应该树立“与民同乐”的观念:“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此一观念后来为范仲淹所发挥,易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为人们所传诵。黄宗羲主张,君主治理国家的标准,就以万民的忧乐为校准,“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夷待访录·原君》)。也引起一些封建帝王的不满,朱元璋读《孟子》后,令老儒刘三吾删改掉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八十五处。到近代,孟子民本思想成为先进人士引入西方民主学说的思想酵母。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和学说 民贵君轻 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民心向背为国家政权安危所系,国君要把本身利害放在这一前提下来考虑。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