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犹言兴废。《后汉书·王充等传论》:“施舍之道,宜无殊典。”
❸一称“索得格”。亦称“出散”、“散乜帖”。伊斯兰教鼓励其信徒拿出自己财物的一部分用于济贫和慈善事业,并视此为一种“善行”。 另见shī shè,shǐ shě。
出处:语词卷 • S • shī • 施
词条 | 施舍 |
释义 | 施舍 施舍(shī shě) ❶给人财物。《吕氏春秋·原乱》:“文公施舍,振废滞,匡乏困,救灾患。” ❷犹言兴废。《后汉书·王充等传论》:“施舍之道,宜无殊典。” ❸一称“索得格”。亦称“出散”、“散乜帖”。伊斯兰教鼓励其信徒拿出自己财物的一部分用于济贫和慈善事业,并视此为一种“善行”。 另见shī shè,shǐ shě。 出处:语词卷 • S • shī • 施 施舍(shī shè) 旅客休息的地方。《国语·周语中》:“国无寄寓,县无施舍。” 另见shī shě,shǐ shě。 出处:语词卷 • S • shī • 施 施舍(shǐ shě) 谓不任以劳役;免役。《周礼·天官·小宰》:“令百官府共其财用,治其施舍,听其治讼。” 另见shī shě,shī shè 。 出处:语词卷 • S • shǐ • 施 施舍 中国传统的个人慈善方式。出于怜悯或积德思想,把财物送给穷人、乞丐或寺庙。见《左传·宣公十二年》:“老有加惠,旅有施舍。” 出处:经济卷 • 社会保障 • 社会救助 • 古代救助 施舍 译自阿拉伯语ṣadaqah,音译“索得格”。亦称“出散”、“散乜帖”。根据教法,施舍分为:(1) 主命的施舍,即天课。(2) 当然的施舍,如开斋捐等。(3) 自愿的施舍,视个人经济能力随时随地的自愿施舍。根据圣训“所有善行,皆为施舍”的精神,故施舍包括一切有利于他人或公众的事情,如举办公益事业、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调解纠纷、劝人从善、传授知识等。 出处:宗教卷 • 伊斯兰教 • 功修、礼仪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