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土地革命战争
释义
土地革命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  亦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十年内战”。1927—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蒋介石反动统治的革命战争。1927年4月和7月,国民党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大革命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1日举行南昌起义。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随后,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起义。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起义军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其他起义武装也逐步转向农村,建立红军,开展游击战争。随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央苏区等10余个苏区,建立了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部队。1930年底至1933年2月,在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领导下,第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人民一起,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一至第四次“围剿”。其他苏区的红军也取得了反“围攻”、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秋,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致使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长征初期,“左”倾错误领导者又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使红军继续遭受损失。长江南北其他苏区的红军,也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先后退出苏区进行长征。1935年1月,中央红军到达贵州遵义,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继而又粉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1935年10月和1936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和第二、第四方面军打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先后到达陕北,胜利完成长征。留在南方8省的红军部队,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配合了主力红军长征。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三省,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武装抗日,并领导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12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12月9日,北平(今北京)爆发学生爱国运动,得到全国人民的响应,形成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6年12月,发生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土地革命战争结束。在这10年中红军共歼敌约104万人,严重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出处:军事卷 • 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  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现代史 • 军队、战争 • 战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