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小篆 小篆( xiǎo zhuàn) “大篆”的对称。也叫“秦篆”。秦代通行的文字,在籀文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字体匀圆齐整,较籀文简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李斯的意见,推行统一文字的政策,以小篆为正体字,淘汰通行于其他地区的异体字,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作用。存世有《琅邪台刻石》和《泰山刻石》残石,可代表其风格。 小子 xiǎo zǐ ❶年幼的人;子弟。《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 ❷最小的儿子。《汉书·张禹传》:“又禹小子未有官,上临候禹,禹数视其小子,上即禹床下拜为黄门郎、给事中。” ❸商、周天子诸侯的谦称。《书·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此小子,商汤自称。 ❹旧时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汉书·司马迁传》:“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陆法言《切韵序》:“非是小子专辄,乃述群贤遗意。” ❺旧时长辈称晚辈或老师称学生。《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 ❻旧称年轻的男仆。《红楼梦》第七回:“因天黑了,尤氏说:‘派两个小子,送了秦哥儿家去。’” ❼古官名。管祭祀时的小事。见《周礼·夏官》。 另见xiǎo zi。出处:语词卷 • X • xiǎo • 小 小篆 亦称“秦篆”。“大篆”的对称。书体的一种。秦代通行的文字,在籀文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字体匀圆齐整,较籀文简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李斯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推行统一文字的政策,以小篆为正体字,淘汰通行于其他地区的异体字,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作用。存世有《琅邪台刻石》和《泰山刻石》残石,可代表其风格。出处:美术卷 • 书法篆刻 • 名词术语 小篆 亦称“秦篆”。“大篆”的对称。秦代通行的文字,在籀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字体匀圆齐整,较籀文简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李斯的意见,推行统一文字的政策,以小篆为正体字,淘汰通行于其他地区的异体字,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作用。存世的《琅邪台刻石》和《泰山刻石》篆字,可代表其风格。出处:语言学卷 • 文字学 |